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本质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也只能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什么是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 人类一来到世上,就遇到现存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进化基础的产物;人类诞生以后也不能脱离自然,还要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是,现存的  相似文献   

2.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11,(6):152-156
人的生活世界充满灾难和苦难,原始艺术因人的灾难和苦难而诞生,先民在原始艺术中,特别是在神话中,以幻想的形式克服自然界和生命带来的恐惧,实现了从观念中支配自然和控制自然,战胜自然灾难的目的,从而在一个受必然支配的世界里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3.
寻根究底的超越本性驱使人们不断寻找现实存在的根基,引发哲学对于"存在"本质的探讨,开启了哲学追寻本体论的漫长征程.西方哲学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终极存在的探索.然而,超越性的理性思维逐渐将人们带入了忘我之境,构建了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实体本体论,超越本性丧失了原始的"生活"根基,传统哲学最终陷入自我封闭的魔咒中无法自拔.马克思则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以人的感性生存活动为人的存在根据,以人的现实生命为思想主题,以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终极关怀,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未来指向性的"生活"概念上升到本体论的境遇中,阐发了"生活"作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实现了本体论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4.
戴岳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35-38
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是一切道德产生的源泉和基础,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在生命过程的经验、感受、体验中不断地生成。学校德育长期以来的低效,源于道德教育与生命世界的疏离。大众文化流行的关键在于关注了人的生命世界。学校德育应该重视对生命世界的关怀,从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意志出发,争取其对道德教育的认同,引导其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教育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人和哲学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诗意地抒写人生——《曾有云诗选》读后凌世君“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荷尔德林如是说。然而,对于为生活而终日忙碌的人,又有几人能常常感觉到这种诗意呢?曾有云之所以成其为诗人,就在于他以一颗诗心去体察天地万物,感悟生命人生,常于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诗意;就在...  相似文献   

7.
人学世界观的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由实践的视角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实践的视角必须由人文学基础来充实。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审美潜在着生命的强力,人面对文学作品并进入鉴赏之际,就是把他的深度展开在审美对象中。在审美情态中,每个人完全是他自己,而且被他全部的审美经验充满着。但是,作为审美意识与经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必然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积淀着民族的心理特质。因此,审美者的审美个性乃是民族审美特性的呈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试就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思想的特征,加以梳理,对认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或许有抛砖引玉之义。一、内在美的追寻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形式,它主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产生了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派”,其教育思想迅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对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发生过深刻影响。杜威教育思想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相信实在是变动不居的;教育要随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教育就是人的发展、人的生长、人的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①。这种思想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自然》、《经验与教育》等著作中均得到了阐发。…  相似文献   

10.
原儒精神论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一脉相承的原儒精神,奠基于孔子的仁,展开于孟子的义,收拢于荀子的礼。其主旨是以大丈夫式的崇高道德人格为担当,通过建设完善、美好的社会制度而让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春秋战国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土崩瓦解使得这个苦难中的民族必须重新寻找和建构生活的基础,而文化传统的风雨飘摇又解构一切规范、禁忌和束缚,人的心灵不得不赤裸裸地直面这个已经成为混沌无解问题的世界。人要想像人那样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只能把无尽的苦难搁在心头,把无边的黑暗担在肩上,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光明,让自己的生命化为光明,大智慧由此而诞生。就这样,先秦儒家与先秦道家一道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命创造活动,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表现着其智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形成着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相应的思维方式。“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①。我们沿着生命主体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客体分化水平的轨迹,就可以了解作为人类主体与对象世界之间交换活动的基本历史存在形式。就可以了解人类思维方式随对象世界之变化发展而展现的特征所在。“‘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②。所以,思维方式之变化能够体现出人类…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13.
一人脱离母体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仅意味着一个自然个体人的诞生。呈现在他眼前的,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人化意义世界──社会世界。要走向这一世界,逐渐融入这一世界并真正自觉地创造这一世界,还需要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去跋涉。“社会化”便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并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也不管是出身豪门贵族还是清贫之家,谁都无法逃避这一过程。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已明确地形成了三种角度,即: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研读<道德经>30多年,进行了相关的翻译和著述.他认为,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确实,他的宗教生命体验受<道德经>的影响很大,他把老子的生命宇宙观融入自己的人的生命秩序和谐性体验之中.他认为,只有当肉体、肉体生命、灵魂生命三者在秩序中和谐展开,人才会拥有真正生命.在此,就肉体、肉体生命、灵魂生命的位格在托尔斯泰生命秩序中拥有的位置,对托尔斯泰的生命秩序和谐性是建构人的真正生命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方相成 《理论界》2005,(3):142-143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经验的联系上创立了自己的知识观。他提出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手段;知识的掌握要立足个人的经验,建立新知识与个人先前经验联系,实现经验的改造与重组;书本和文字中既有真知识也有伪知识,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来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6.
没有一个人能在他的一生中完全单独地生活.为了生存、繁衍;为了在动物和人类的敌人中保护自己;为了有效地利用环境,他需要与人合作.合作则意味着交往的开始,交往是神奇的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在社会之网中交往是联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保持社会有机体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同时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17.
本书的作者雷体沛在他的这本富有激情与探索精神的论著中,力图为哲学美学的研究展开新的视野。作者从探讨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入手,将人的存在分为现实生命和艺术生命两个部分。认为现实生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而艺术生命则是完美的、理想的、自由的。这就赋予了艺术以崇高的地位,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作者总是企图把人们引向自身,让人们在面对自己时来认识自己的真实状况,并告诉人们应如何安置自己的生命。艺术哲学的理论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艺术离不开人的生命。没有生命,艺术何以诞生?没有生命,艺术何以…  相似文献   

18.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19.
“游子”文学略论丰岚文学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可选择方式。当作家拿起笔来写作时,他以文学构筑的世界便占有了他的生存。因此,文学就成了作者生存的转化方式。他生活的遭际、生命的轴迹;他的情感、思想、理想,乃至梦幻,都会化为文学作品的魂魄而灌注其中。海外游子笔...  相似文献   

20.
组织无处不在,组织就是力量.组织的奥秘就在于它的扩大性功能、有机化结构、与人相似的生命历程及组织管理的艺术性.人们对组织如此熟悉,但对组织的诞生却众说不一.在新时期,组合必须现代化.以适应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