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2.
<正>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有了人才,政治就清明,国家就振兴;没有人才,政治就昏暗,国家就衰败。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无),则其政息。”(《中庸》)但是,人才是难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治国之臣)十人’。”对此,孔子说道:“才难(人才不易得),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而没有亡困,是因为他任用了“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究问》)。人才的重要,于此可见。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孔子针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具有革新精神的举贤任能的用人思想,并根据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一些重视人才、识别人才、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可靠、最基本的资料 ,书中记述了孔子关于德育素质、德育内涵及德育培养的必要性。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素质培养的观点 ,可以为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1962,(4)
曲阜师范学院于5月21日至24日,举办了孔子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宣读了高赞非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王先进的《对论语上几个名词的解释》、李毅夫的《孔子的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郭克煜的《论孔子与季氏的关系》和李国榕的《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等五篇论文。接着分别以大会发言与  相似文献   

5.
张雪梅 《晋阳学刊》2009,(4):128-129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男女爱情的问题,几乎没有哲学家讨论过,儒家讲仁爱,但只是在人伦道德层面上讨论,对于男女爱情则视为私事而认为不值得重视。”似乎我国古代的智者已超越了对爱情这一重要情感的体验,似乎他们不屑于对此进行思索和发表见解。然而这种认识显然颇有可商榷之处。在《论语》、《诗经》,乃至《孔子诗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先秦时期没有如今所指的“情爱”这个词,情爱现象及其关于情爱的思想却早已产生。在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初,孔子就对于爱情问题进行了观察并有过一系列论述。今天,我们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孔子关于男女情爱的思想,但是他们往往对这个问题一笔带过,不作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在《孔子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说:“近年来,多数哲学史家认为:《春秋》基本上是鲁国史官的手笔,《易传》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大同”学说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和《左传》中关于孔子的记载。这样,关于孔子的资料较过去时代所承认的大大削减了。虽然如此,专从《论语》和《左传》来看,孔子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仍然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的最主要的哲  相似文献   

7.
还原研究应该形成一种有思想的结构,有结构的思想。思想可以通过结构,进行模式化的放大;结构可以通过思想,进行生命化的演绎。《论语还原》设置了三大板块:内编、外编、年谱编。内编追问《论语》得名的缘由,六弟子上篇题的原因,四科十哲为何没有曾子、有子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以殷礼解读出孔子丧礼,以及由此连带而生的《论语》在春秋战国之际三次编纂的奥秘。外编展示七十子中不同的学术品性,及其传道、传经、传事的流派脉络,力图绘制真实完整的孔子文化地图。年谱编追踪孔子身世生命的历程,及其与鲁国和周边政治的关系;同时对《论语》中一系列孔子之言进行编年学的考论定位,对战国秦汉《论语》传播、定型,直至被宋代朱熹列入"四书"的经典化过程,把握历史关键点和典型事件进行旁征博引的考索及大时代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的言、行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着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也包含着他的伦理道德思想;既体现着孔子的世界观、认识论,也体现着他借以观察、处理社会和人事,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所以探讨一下孔子的言、行观,对进一步研究孔子的思想,正确地评价孔子的学说及其本人,是很有意义的。仅就《论语》而论,“言”、字共出现128次,“行”字共出现75次,与此二字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语、辞、事”等字,也出现了不少次。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关于“言”的概念,在《论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意思:一、指语言本身;二、指  相似文献   

9.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试析《论语》“子路从而后”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新解李启谦《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因此,正确地注释《论语》和恰当地理解各个篇、章的文义,便成了研究孔子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该书的注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有些篇章的训诂工作还存在不...  相似文献   

12.
<正> 从比较可靠的关于孔子的史料看,孔子虽然没有关于方法论的专门论述,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却贯穿着比较自觉的方法论思想。一、否认质变的发展思想关于自然界是否运动变化,孔子没有哲学论述;但有两段话可以参考。一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这是说,天虽不言,却主宰着四时的运行交替,万物的生死枯荣。二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面对滔滔流去的河水,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河流都是这样不分昼夜地奔流着。这两段话虽只是对直观现实的表述,但从其中可以看出孔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四人帮”所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曾经成为“箭垛”,受到过铺天盖地的批判。其实,当时所批判的以《中庸》一书为主要靶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宣扬的“中庸”思想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现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家后学传播的《中庸》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孔子的“中庸”思想?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说是最高的了。可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仲弓》篇是久佚的记载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使人们对于孔子政治思想可以有更一步的了解。孔子将"老老慈幼,先有司,举贤才,改过举罪"看得十分重要,认为这些是"政之始也",可见在他的"为政"思想中,选拔和管理官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上博三《仲弓》篇和《论语·子路》篇的相关内容可以对读,这为理解孔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也为《论语》的释读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纵观孔子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语行事,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方法。一、关于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道德理想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基石。在道德信念的培养方面,孔子的思想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志于仁”。“仁”是孔…  相似文献   

17.
从《论语》一书看,孔子对"仁"是极为重视的。孔子论"仁",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人。他所论述和探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的道德和人的完善等问题。"仁"的思想体现着孔子对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他对"人的本质"的规范和设计。仁爱也构成了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基。当前我们考察孔子《论语》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以期获得对于语文教育的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国雨 《船山学刊》2009,(1):111-114
《左传》中记载孔子言行共三十余处,学术界对其是否为研究孔子的可靠资料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将其与《论语》中的记载比较研究后发现,《左传》中的记载所反映的孔子重礼、崇德、慎辞、博学的思想特征和形象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并不矛盾,许多言语和事迹可以和《论语》相印证,可以看作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精神原则奠基于孔子的《论语》,汉代诸儒对《论语》曾进行过多次注释。这些保留在何晏编纂的《论语集解》中的文献思辨深度有限,相反玄学家何晏、王弼等对《论语》内在价值的领会,却引导着时代潮流。主要活动于齐梁时期的大儒皇侃《论语义疏》的创作,自觉地运用魏晋玄学的本体论哲学的成就,发掘阐释孔子思想的内涵,开启了未来宋明儒者复兴儒学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说的那样:“不懂儒家思想就不懂中国文化,不懂孔子就不懂儒家思想,不懂《论语》就不懂孔子。”关志坤、徐宏力两位教授新近出版的《〈论语〉汉英双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在众多的《论语》译本中,采用汉英双解,不仅用现代汉语和英语同时准确地译出原文含义,而且将自己独特的说解也用流利的英文加以翻译。这使该书与许多外国学者的译本相比,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使外国读者了解《论语》的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关于《论语》的现代思考;在向国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国内学者以的新思路研究中国经典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