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羽与苏武分别是《史记》和《汉书》中给人们留下鲜明印象的两个历史人物,若从个人的生命结局看,二者都是悲剧性人物。但又有不同,项羽的悲剧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而苏武的悲剧则使他名垂青史。造成他们各自不同结局的,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与他们性格中所表现出的“仁:”有很大关系。文中主要从中医理论、生理学的角度探讨项孙陋格中的“仁”与其成败的关系,并与苏武性格中的“仁”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桑丘是<堂吉诃德>"魔法世界"中的精灵.从性格组合方式上看,傻瓜桑丘是其定型性的精神标记,但叙事者又常常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赋予人物以骗子、智者等更为多元的角色内涵,使其形象呈现复合性特征.在角色定型性与复合性的"矛盾"变奏中,桑丘实现了对堂吉诃德世界适应与偏离的角色张力.正是这种结合着肯定与否定的形象塑造将<堂吉诃德>的"魔法世界"推向了一个更高层面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3.
“史进”这一人物最早出现在史书记载中,进入文学叙事领域经历了一个逐渐积淀的过程,成为《水浒传》中的史进形象。史进具有重义重情而疏于人情世故,剀直爽劲中渗透着草率粗疏,好武尚艺却杂博不精等多维组合的性格特征,其性格结构内部隐含着悖逆的成分。史进的性格在《水浒传》前半部分得到了较为鲜明的表现。但是,随着故事展开,他的性格特征逐渐弱化终至消失。造成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为描写粗疏导致人物形神具失、散点式展现人物性格忽视了内在逻辑、人物言行功能转换导致性格要素缺位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狄青的性格被俗文学作者不断地加以取舍、夸张、渲染,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向传奇过渡的改造过程,狄青的历史形象逐步被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狄青事迹本身的奇特和俗文学创作者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奇和神秘色彩是历史人物发展成为文学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聊斋志异聂小倩》中的多种艺术手法,评赏了聂小倩主人公这一美丽聪慧艺术形象的鲜明特征,并介绍了蒲松龄是如何刻画宁采臣、宁母及燕生等一些次要人物的形象;从而归纳了其写作技巧是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现出了人物内在的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最后,从思想上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矛盾性格提出了两极性根组合的概念,并从以下三方面罗列分析它们在剧本文学中存在的方式和特点:1.同一剧本中,不同人物身上反映出的两极性格组合;2.同一人物身上尖锐对立两种性格依次出现;3.尖锐矛盾的性格在同一人物身上同时发生。在此基础上,还阐述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浒》是一篇悲壮的史诗,尤其是宋江这个中心人物,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和忠臣,直至免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纵观宋江一生,“忠”和“义”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为理想而奋斗,尽管这个理想无法实现于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因为不能够实现,导致了悲剧性结局,惟其结局悲剧性之惨烈,方能产生振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忠义观的内在矛盾和忠义观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两条内在的线索。以忠义为线索,宋江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上山前…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作家在创作达西这一人物时,十分敏锐准确地捕捉到“傲慢”这个凝聚点,把“傲慢”的特征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并为其“傲慢”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释。从文学创作本身讲,傲慢是一种性格,具有特征性。从性格与特定环境的关系角度讲,达西的傲慢是一种典型性格。作者在作品中把达西傲慢的典型性格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进行突显,有着内在的合理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傲慢是一种性格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作者正是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将迭西的傲慢加以合理化的突显,并通过渲染宾利的优秀及宾利对达西的信赖、肯定和赞美,来巧妙地将达西身上所具有的诸多优秀品质积淀隐匿起来,为日后达西巨大的蜕变埋下伏笔,从而使达西这一形象成为真实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谢尔盖&#183;亚历山德罗维奇&#183;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哲学渗透、融化在他诗歌的语言形象中。叶赛宁艺术与哲理世界的轮廓,在于小说人物行为上的矛盾性,情节、主要形象和主题的多样性,以及一些对立因素的矛盾斗争。文章就叶赛宁的短篇小说《白水湖边》中女主人公帕拉加形象和性格的分析,揭示叶赛宁的艺术世界的悲剧性、多元化、意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金瓶梅)人物画廊中,李瓶儿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者之一。然而,不少评论者却对其微词颇多,认为她“水性杨花”,“比潘金莲有过之无不及,也是一个淫妇”。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性格前后矛盾的人物:在嫁给西门庆以前,她是一个淫荡无耻、凶悍狠毒的泼妇,可是到了西门庆家里以后,却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善良懦弱、逆来顺受的女人了。书中对于这种性格突变没有写出它的发展轨迹和提供内在根据,因而是不可信的。”初读(金瓶梅),李瓶儿的形象确会给人以前后矛盾,甚至给人以“性格前后判若两人”的感党。我们认为,其形象之所以使…  相似文献   

11.
《牙买加客栈》作为一部悬疑小说,人物是叙事重要的一部分,其人物的叙事手法包括:浑圆人物性格让人物更加立体化、更形象、更具有可识别度;人物的性格通过女性视角和不欺人的内在心理的描写这种悬疑小说特有的叙事模式而得以深入刻画;哥特式空间对于哥特式人物的叙事起着烘托的作用,而将男性作为哥特式人物,以女性的视角来展现,则使小说的女性主义意味更深。  相似文献   

12.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人物审美观主要是崇尚素雅洁白的容貌美和轻盈飘逸的形态美,这是一种病态的女性阴柔美,一种与传统审美风格截然不同的新的人物美学风貌。这个新的人物审美特征与当时兴起的社会思潮——道教有很大关系。道教中长生不死、腾云驾雾、洁白柔美的神仙形象是魏晋士人人物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魏晋风度形成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上发表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该文认为:任何人的性格世界都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一个张力场,即存在着灵与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善与恶、美与丑等两极力量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矛盾内容。这二极因素的有机组合,便构成真实生动和无限多样的性格状态。因此,性格的二重组合正是人物性格丰富性复杂多样性的内在机制。同时该文也认为:只有具有二重组合性格的人物才属于性格美的最高一个层次。因此,它是一个普遍性的文学原理,可称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相似文献   

14.
论道教“存思”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存思”作为一种个人修炼和通神的手段,以鲜明的形象感悟、流动的宗教体验、充沛的想象力为重要特征,而其最终能幻想出美妙的神灵形象和神灵世界的结果,不仅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想象提供了丰富的内在图示储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仙作品的繁荣,而且对古代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确立及人物形貌的刻画技巧等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而要获得真实的首要条件是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丰富、复杂性格的核心特征,在我看来,则是形象整体性格上的双重性。形象整体的双重性格表现了人物心理矛盾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环境决定人、人创造环境的交互作用,揭示了艺术思维过程的两重性,是使人物性格“立体化”的必要前提。然而,对于一个个独立的形象整体,双重性格又並不是没有主从的绝对分裂,而是在性格纷繁复杂、交错对立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辨异并深究其成因。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精神胜利法。二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但因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存在着程度和性质上的差别。二是关于悲、喜性格的二重性。二人的性格都是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二重组合,但堂吉何德的性格带有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阿Q的性格无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这种同中之异是和两位艺术家塑造他们的初衷分不开的。三是从两位主人公在对“事业”的追求中体现出的信仰有无,并结合他们各自所处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7.
四、反叙事结构式的内在心理叙述:人物内心意念的环形心路漫游表现主义戏剧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一种写在纸上的梦”反映在戏剧的叙事结构上集中体现为对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等外在叙事模式的无畏突破和背离,及其对反叙事结构式的内在心理叙述方...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蔡景康《儒林外史》里出现的人物,为数众多,据有人统计,其数至少在三百以上。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人物,个个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但是,其中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其数目之多,性格之鲜明,以及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广泛和作者通过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9.
该文全面审视了老舍小说所描写的市民女性形象,指出与时代风云的密切联系、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人物出场的对照模式是作者塑造这类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窥见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演进轨迹及其女性观的发展历程。老舍此类形象的成功刻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文宣作为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主要人物,其个性特征十分突出,其中"老好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老好人"是汪文宣内在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连接点,将其善良与懦弱的性格融于一体,揭示出汪文宣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内因。除性格因素外,仍有许多关键点促成了"老好人"悲剧性的毁灭。探讨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剖析其悲剧性的源头,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