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近代早期白话文的代表作,<红楼梦>蕴藏了丰富的语汇资源.<红楼梦>语汇资源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可再生人文资源.同为口头语,当今社会有些流行语在<红楼梦>中可以见到,且词汇语义相去不远.此外,<红楼梦>中一些熟语、方言词语在当今社会仍很鲜活,富于生命力,可不断提炼和发掘.探析<红楼梦>蕴藏的语汇资源具有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意义,亦有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价值,有助于文本细读,有助于今人和作者、主人公对话.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作家整体崇尚西方和批判传统的情况下,<红楼梦>恐怕是少有的例外,它普遍受到关注、热爱和崇拜.林语堂也不例外,他平生的最爱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家庭文化叙事,尤其是其精神血脉已浸润于林语堂的文学人生之中,也深入了林语堂的精神和灵魂,这自然提升了林语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品位.不过,由于过于崇拜<红楼梦>,一味沉溺于模仿,缺乏超越性意向,这是林语堂的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陈劭平 《东南学术》2006,(2):152-160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新红学",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完全不是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手,极力贬损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制造近百年来中国文坛的一段大冤案.<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作品,现有的全部脂批都没有证明,"新红学"家的一个个附会也不足以证明其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生命在于它的完整性,后四十回是<红楼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毗陵驿贾宝玉"悬崖撒手"更是令人回肠荡气.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选择<红楼梦>人物对话及其英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扬宪益、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作为分析文本,抓住<红楼梦>中具有典型性的对话实例作深入分析,分析了译者如何翻译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5.
鸿篇巨著<红楼梦>中大量体态语的妙用是曾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体态语的形式,<虹楼梦>中个性迥异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语可分为三大类: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体态语独特的功能、特征使其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图"互文现象在古代的绘本小说中表现突出,图像可以内化为思维语言,语言也可以建构图像。"语-图"互文在绘图本《红楼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像的出现使语言表达的情节更加生动形象,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二、图像与语言的互文可以使观者加深对原著人物性格的理解;三、图像与语言的共同点是场景的运用,场面描写更容易贴近原作,图像也在此时更能够与语言互释。  相似文献   

7.
清末至明初,在<红楼梦>研究中,除了评点式或索引式的批注和随笔式的评论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红楼梦>评论的形式上却是一个突破.比较典型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当代小说<秦腔>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的精神意蕴是相通的:以家庭的兴衰变迁折射时代变化.在叙事手法上是相似的: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在<秦腔>中也有体现.从<红楼梦>对<秦腔>直接深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与当代小说之间并没有古今时代的隔阂,同时当代作家应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文学遗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能量,在吸收和借鉴<红楼梦>的基础上超越红楼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9.
篇章语言学的主述位和语义衔接理论是语篇修辞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上的两组共24篇论说文语篇进行主位推进模式和语义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类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上存在显著的类型上的差异,而在语义衔接手段上差异并不显著,只能看作是程度上的.母语思维和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语语篇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并不是简单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而是对写作者民族身份的反映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可补六朝秀句创作与批评之史缺,从<世说新语>还可见出六朝秀句标准的变迁是由志而情、由学而文、由理语到景语、由佳句到美句的交互而错综的过程.六朝秀句创作与批评兴起的原因,从<世说新语>来看,一在人物品评对秀出人才的欣赏,二在清谈的审美倾向,三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四季分明"的小说,四季赓续是透视<红楼梦>艺术结构的极佳角度.<红楼梦>在四季赓续上呈现出"前跳后连"的整体特点,并将<红楼梦>分成"大现园外"和"大观园内"两大部分.四季赓续也是大观园部分在时间跨度上出现"膨胀"现象和<红楼梦>在第八十回戛然而止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解.  相似文献   

13.
刘渟 《天府新论》2012,(3):120-124
近30年来,艺术史研究方法与角度日趋多元,使之朝着更为接近人文学科的方向发展。在扩大自身研究范畴与领域的过程与探索中,几个关键性的方法论立场是决定艺术史保持学科个性和边界的重要方面。艺术史研究应把着力点放在"艺术本体",而非纯历史分析。艺术史是主观审美判断与客观实证研究相结合人文学科。以艺术本体为重心的艺术史研究,在方法论上应审视"图像"的意义,使艺术史视野下的图像研究为其他人文学科提供文化研究的话语参考,而并非使"图像"成为其他人文学科涉入艺术史学科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4.
张伟  周群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30(1):26-31,111,112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态中,语言和图像构建的互文关系颇为常见,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援引的绘画语汇与小说文本之间构成的互文关系则属于一种隐性的互文现象,它将传统的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二元关系衍化为绘画语汇、隐性图像与语言的三维关系,通过隐喻作用构建了颇为独特的“语-图”互文体系,从而拓展了“语-图”互文研究关注的视阈,为当下的“语-图”研究提供了鲜明的个性化案例.  相似文献   

15.
亚东版<红楼梦>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始至终都伴随着新红学的进程.标点本是一种新的小说文本,标志着<红楼梦>的新的文本形式的产生,也标志着用现代方法处理小说<红楼梦>文本的开始.胡适在重排<红楼梦>过程中着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佩里·安德森在<后现代性的起源>一书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追溯,向读者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观念史与文化史的结合,安德森在<后现代性的起源>中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社会基础.安德森是在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他对詹姆逊的研究是高度推崇的.  相似文献   

17.
在红学史上,从18世纪中叶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到20世纪20年代"新红学"诞生前的<红楼梦>研究,学界统称"旧红学".由"旧红学"到"新红学"的变革,<红楼梦>"甲戌本"的发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19.
语篇分析,是近年来对新闻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个新视野与切入点.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华2007两会报道为例,分析了中美两国新闻话语作为语篇呈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揭示了两报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语篇形式与组织模式构建符合本国利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萨满观念信仰在<红楼梦>中有所呈现,并被作家进行了艺术改造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