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述了<竞赛论>这一诗译新论对古汉语诗词翻译的指导意义,认为这是诗译理论的一大突破.但同时认为"竞赛论"须根植于"等值论",使之避免偏颇,从而使诗译理论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2.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韩诗外传》与《诗》学的关系,东汉班固、南宋陈振孙、明代王世贞均认为与解《诗》无关,特别是王世贞“大抵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之语,影响很大.清代汪中更提出此书为“《荀卿子》之别子”,对当代研究者亦有一定影响.但笔者经过仔细考察,并从经学史的视角加以观照,认为《韩诗外传》是一部说《诗》之作,且带有比较显著的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点.此书注重阐释微言大义,力图起到积极的政治作用,同时也便于启发、教育学《诗》的经生,满足他们修身、议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对<诗·周南·桃夭>一诗,从古文字、出土文献和古代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相似文献   

5.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提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涉及诗,画二艺,再来论诗,论文者少有提及引用,而且画史,画论称引频繁,并且均有各是其说之嫌.这种情形在画论中尤为突出.我认为,作为一种艺术观点,且是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雏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只有在这一视角上,诗、画才能互"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各类权威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多认为陆游《读近人诗》批评了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雕琢奇险之病.然而,黄庭坚论诗亦反对雕琢奇险之风,他作诗以生新瘦硬著称,以其为宗的江西诗派更有汗漫无禁之病,与雕琢之风不可相提并论.此诗批评对象应是以字斟句酌为能事的四灵诗人.今人对此诗的误读缘于对“蟹螯蛤柱”一语的理解,还原此诗的原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陆游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自汉代以后便出现了广义的“诗”与“乐”分离状态,事实上音乐与文学以迥异于先秦的存在样态仍潜在地向前推进着.宋代恰是音乐与诗歌再度融合的完成期,但学界对宋代音乐文学的相关概念还有待进一步认识与厘定.任半塘先生推崇的唐代“声诗”概念并不适用于指称宋代音乐文学作品,通过对“声诗”与“歌诗”概念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宋人的共性认识是“声诗”与“歌诗”通用,但绝少使用前者.同时运用“歌诗”概念来指称宋代之音乐文学,较之“声诗”概念更能体现诗与乐结合之特点,也更符合宋代唱诗实践.  相似文献   

9.
范氏<关雎序>训解提出"风化"说,是对诗"教化"说的肯定,并由此对诗的产生"诗言志"说进行了阐发,根据"诗"反映的民情政风特点,提出"审乐知政"的观点.范氏又认为"六义"为诗体,"体大者"为四始,这提出了自己的新意.范氏对"变风变雅"的认识,也是对<关雎序>原旨中有关"诗变"说的支持,但提出正变诗以"以周公陈王业"之时为界,是其一家之言.最后范氏认为,<关雎序>为诗之大义,各部分<诗序>事关美刺,进一步肯定<诗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乾嘉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以考据为诗现象,常州诗派中部分诗人即有"学人之诗".本文主要以该派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学人之诗"之成因,寻绎考据与诗歌之关系.本文认为其关系可分三类:据诗排学、援学入诗、以学为诗.通过分析,可看出常州诗派在诗学宗趣上与性灵派、肌理派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对促进常州诗派的研究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唐芙蓉园植物种类组成及主要景点植物配植进行了分析。大唐芙蓉园的种植设计存在植物群落单调机械,景观效果缺乏多样性,不能突出其文化主题等问题。建议大唐芙蓉园在进行植物景观改造时紧扣文化主题,多使用具有西安特色的绿化树种,尽可能丰富和变化植物配植形式和空间,使大唐芙蓉园的植物景观朝着空间结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大量的植物意象,并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植物可以是女性的象征、寄情的赠物、婚恋生活的隐语,还可以代表婚恋的场所。本文对植物意象的内涵及其形成缘由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人特有的交感思维、强烈的生殖崇拜心理及现实生活体验共同生成了植物意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茶文化论著中对《诗经》有关诗句的错误理解,从字源学、名物学、植物学、文学文本等角度对《诗经》中有关的诗句进行剖析与论证:《诗经》中“荼”字不是指“茶”,而是一种“苦菜”。茶文学的源头不应在《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14.
居室绿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普及率是很高的.绿色植物在当代家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居室内的环境条件,满足人们的精神及心理需求;而且可以根据植物的特征和居室环境选择出更适合居室的绿色植物.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植物遗传资源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加强云南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云南省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云南省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正在于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人类社会要得以维持,必须要确保其成员有充分的食物保障,而且食物的来源主要得仰仗于植物。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以人类社会的演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如果无视植物与文化的制衡互动关系,那么社会演进的动力及作用机制就无从得到合理的解释。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文本史料主要关注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活动,既不关注建构相关社会所依托的文化,更不会特意记载与相关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植物。这正是对文本史料的解读难以深入和切中要害的关键所在,但如果借助年鉴学派所倡导的社会要素的演进具有非等速性这一原则,确认与特定社会和文化密切关联的植物,其物种的延续具有无可比拟的长时段性,那么只需从文本史料中提取与相关植物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即令传承至今的文本史料没有正面提及植物与文化,其社会演化的动因和机制也可以得到复原,历史科学的研究也可以因此而做到另辟蹊径,取得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考虑了循环和冷凝器等设备的不可逆损失,对单级蒸汽压缩制冷设备进行了优化分析,从中得到了所采用的冷凝器的几何结构和尺寸对制冷设备最佳工作参数及其不可逆损失的影响。文中还对按常规方法和本文方法进行设计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是合理的,在设计时,宜结合迎风面积布置的可能,采用本文的优化方法进行设计,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已成为各国农业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我国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构建,分析了自主制定国家DUS测试指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模拟和营造自然植物景观,集中地采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以问卷方式对来园游客展开调查,研究游客对该公园植物景观的偏好和游憩环境的感受情况。调查游客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居住地;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公园的各个游憩区和景点。通过统计游客对不同类型的观赏植物、植物群落、植物空间环境和植物景观的偏好程度,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观花植物、乔灌草混交群落、半封闭的植物空间和林中溪流景观是多数游客的最爱;不同性别、年龄游客的偏好程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煤塌陷区是地下煤层被开采后地表塌陷而形成的洼地区域景观。关于塌陷区的利用方式,积水深度是关键。通过对芦岭煤矿各采区的塌陷区调查研究,提出了塌陷区的利用方式和途径。由于塌陷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利用方式也具有差异,制定各煤矿塌陷区的合理利用方案应综合考虑诸因素的影响。淮北地区各煤矿塌陷区的地理环境与芦岭煤矿相似,开发利用方面也具有相似性。栗煤塌陷区的利用要坚持环境、资源、生态统一协调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