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对自然保护地农民所采取的无差别的生态移民搬迁、资源权利限制、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致使农民生存和发展权不当丧失、经济和政治权利过度限缩。基于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管理体制与农民第一性权利到第二性权利的权利谱系,对农民权利进行类型化保护具有可行性。在不同自然保护地领域,建议以继续居留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以共同管理权弥补农民的第二性权利(政治权利)在同一自然保护地内部,核心保护区内建议以生态保护补偿权弥补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一般控制区内建议以传统资源权和特许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发展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  相似文献   

2.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但印度的国家公园体系建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老虎保护行动.在介绍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础之上,梳理了印度国家公园"老虎项目"社区参与经历的被动搬迁、联合共管、积极参与3个发展阶段,总结得出社区教化、发动群众、鼓励典型、人退虎进、生态旅游、谈判协商这6种社区参与方式,以及原住民权利获得、保障社区利益这两种社区参与特点,最后提出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的 启示,包括构建政府主导的社区共管机制、多渠道鼓励社区参与保护、保护传统生活与地方知识、多源构建保护补偿基金等,期望能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立保护地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资源的利用和文化的传承。但建立保护地却对当地居民的既得利益构成了侵害。传统的“殖民地保护”模式则是这种侵害的根源。随着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对保护地居民权利的确认,世界各国对保护地居民的权利开始承认、尊重和保护。尤其是2003年世界公园大会通过的《德班协定》所倡导的保护地“新的管理模式”,更是将保护地居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了一大步。而世界保护地居民权利保障的发展,也为中国保护地建设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水库移民分享水电工程效益旨在促成显性工程效益和隐性发展机遇实现跨地域、跨组织、跨主体的公平配置。 作为水库移民的应然权利,利益分享既符合公正补偿的制度逻辑,更彰显共商共建共赢的发展理念,但目前补偿救济色彩较重、市场导向偏弱,并存在后靠移民发展权利及机遇隐性被动减损、外迁移民脱嵌于迁出地及受益地发展红利、非农移民缺乏系统保障等实践困境,其原因在于水电工程综合效益量化难度大、参与主体关系地位不对等、执行管理机构人员配置短缺。 因此应健全水电工程效益分享协同管理机制,鼓励水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先助力贫困水库移民脱贫,灵活渐进地实现水库移民分享工程效益实践机制的稳步定型和有序推广。  相似文献   

5.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论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居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当前各地情况分析,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向社区简政放权,努力构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整合平台,培育、引导、保护居民的参与热情,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美日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政府运作规范,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信息传递和分享迅速。日本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法律体系完备,政府资金投入体系科学合理,社会参与体系健全。借鉴美日经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将其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上来,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加强基础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8.
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法规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配套,一些地方借土地流转损害农民利益,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迫切需要从立法、执法、监督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机制,加强对农民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华夏各族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保护目标,必须切实尊重并保障非遗知识产权主体权利,构建科学、规范、理性的利益分享机制,从健全国内法制、明确主体责任及权利、发挥传承人引领作用、实现代际公平等措施入手,做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致性,遵循文化遗产保护规律,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双方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但同时利益分歧也日渐明显。如何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益、协调分歧是处理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关键,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成为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与合理承接的核心问题。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是各利益主体围绕分享的利益客体,在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利益分成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分歧协商机制和冲突仲裁机制等具体机制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环境法治研究现状及其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的环境法治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以点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人为分割环境,违背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导致跨行政区边界区域环境问题丛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现象的法治原因分析、立法和体制完善、区域环境执法联动机制设计等方面,对区域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探讨相对薄弱。当前的环境法研究亟需突显环境法治的区域性理念;强化区域环境法治的程序性,彰显司法的终局裁判价值;尊重区域居民环境权益,充分保障和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总结、引导和规范当前的跨行政区环境合作实践,将其纳入法治渠道。  相似文献   

1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增长迅速,但"质量"提升却相对滞后,自然保护区遭到破坏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以及利益主体间利益的不协调、不平衡。本文首先从探讨自然保护区法律的利益协调功能入手,分析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中的利益平衡内容的缺失,再针对问题提出立法完善上的解决途径,达到平衡各方面利益、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农村土地经营状况和产权制度的现有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不完整、使用权流转不畅、过度征用和静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导致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完善河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从三方面着手: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产权,逐步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提高农民种地收益。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7.15万公顷,其中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78万公顷,4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4.12万公顷,19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3.25万公顷。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管理较科学,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但还存在自然保护区平均面积偏小、区域分布不平衡和管护水平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推进法治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区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自然保护区社会影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员工素质。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存在一定差异.《自然保护地法》立法工作须依赖理论上对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应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当前相互重叠、缺乏体系的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四种类型,搭建"1部基础法律+4部类型化条例(或法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化公法、私法制度工具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张翼  陈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29-132,144
对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农村居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收集了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水平等经济状况,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功能区居民家庭收入和封山前后收入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检验.证实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当地居民生产习惯与收入水平有一定影响,应提高补偿到以保证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生活状况达到所在乡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与扶贫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云南自然保护区的现状、特点,归纳了其已形成的自然优势,进而针对当前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贫困的现实,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达到扶贫解困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合理管制小产权房开发与交易,要改农村土地承包制为永佃制,赋予乡居民以"恒产",建立健全集体建设土地交易与开发利用机制;严格控制和规范政府征地,允许乡居民依法参与开发经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非公益性项目用地;重新建构城乡居民住房开发与供给模式,将符合规范的小产权房纳入合法的住房开发与供应体系;改户籍制为居住制,允许城乡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和住所,消除小产权房购买者身份藩篱。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西北部地区是以藏羌民族集居为主的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的生态资源中心。区域内地理地形复杂,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密度大,民族文化浓郁,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城市化低。调查发现,由于建立保护区指导思想的制约,现已建立的多数保护区规划缺乏系统科学性,管理系统与职能单一,依然存在来自区域内部居民与外部经济活动对其的破坏。研究认为,要实现保护区的设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终极目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现有的保护区管理系统实施调整与完善,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资源保护特区,选择以城镇化为主要方式的保护区内就近生态移民,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层次、形成政府(资源保护特区)与民族居民的资源保护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根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要想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必须明确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根源.文章将保护区管理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抽象分类形成问题树,发现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权属、管理和政策三方面因素.这三大因素正是保护区管理的"症结所在",这一结论可为保护区管理政策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此外,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问题,也是该文分析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