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的动态化内涵。其次,它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与价值不能脱离关系与环境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并且协调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然而,如何处理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以及个体的道德良心与自律如何在群体关系中得以保持而不受侵害,是儒家角色伦理学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哈耶克的“个人理性”观是哈耶克个人主义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剖析哈耶克对伪个人主义“个人理性”观的批判,进一步阐明哈耶克所主张的真个人主义对“个人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没有个人主义传统。庄子强调个人精神自由和个体人格独立,对后代有深远影响。这种庄子式的个人主义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建立在庄子对于人作为个体生存于社会中所面临的一些基本矛盾与困境的深刻洞察思考之上的。但它与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义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它强调个人精神自由而忽视个人实际利益,主张逃避社会责任而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且有脱离大众的高蹈主义倾向,总的来说是一种消极逃避的而非积极进取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与主要价值观,也是推动美国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从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起飞至新政期间,美国国家对市场的管制较少,个人可尽其所能积累财富,这时期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即经济个人主义。新政之后,国家力量开始深入社会每一角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团结与合作成为个人主义新的内涵,这种新的个人主义被称为"集体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5.
浅议政治个人主义的思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的传统,其基本思维逻辑包括:一是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个人的授权;二是政治是个人利益的代言人;三是政治的目的在于个人权利的实现与维护。政治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把构成社会的个人看作是“独立的政治意识中心”,是天生理性而自由的,把局部利益看成是恰当的代表单位。政治个人主义的“同意”统治观遭到了保守主义者的反对,他们把这种合法性的基础叫做“共识”。  相似文献   

6.
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炽成 《学术研究》2006,2(4):30-34
本文讨论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①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作者对法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比较,还对法家商人式的个人主义和儒家士者式的个人主义、道家艺术家式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比较。另外,作者又对法家是否具有法治精神这一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个人主义主要指向个体对自我的绝对支配和对他人的相对优先,而社会公正则关涉社会基本结构,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在讨论两者关系时,一方面要跳出对个人主义的固有偏见;另一方面要明晰社会公正的历史语境。由此,个人主义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承认个体理性是构建公共理性的前提,尊重个人权利是公平对待社会成员的要求,满足个人利益是公正分配社会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10):69-74
新文化运动之于启蒙,是一个永远找不到唯一答案的问题。那场运动的一个重要遗产就是将个体从家权、族权、国权的繁重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一开始便以"自我"出场,掀起一场旨在解放主体的革命。可当儒家纲常伦理退出社会价值体系后,所带来的却并非主体的自由独立,而是失去价值导向的空虚的个人。事实上,这种虚无的"个人主义"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救亡"压倒了"启蒙","国家主义"权威成为主体新的"外在"统治力量。而解救这一"现代性"弊病的可能途径在于主体"公共理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这三种道德关系中,都离不开个体道德以及个体道德价值观念的选择。在形而上学猖厥时期,一讲到道德就把它同阶级联系起来,认为一切道德都有阶级性。从而强调集体道德,社会道德。而把个体道德同个人主义相提并论。批判“个性”,反对“个人突出”。在批判“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时候,否定了个体道德,例如,把“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等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使人不敢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样…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主义是西方近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政治理念。传统的个人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成了非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这种演变既有个人主义自身内在的文化原因,更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非理性主义在西方世界兴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立场 ,用制度个体主义的方法 ,否定了中国单一公有制基础上存在产权和产权制度的可能性。由界定西方产权与产权制度理论 ,考察西方产权学派学说中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 ,辨析“所有制”与“产权”的关系 ,并对中国产权制度变迁轨迹进行分析后强调 :只有先有个体的人 ,然后才可能有由个体的人联合起来的社会 ,个人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历史实践的证实下 ,多元而非单一的、参差而非整齐的、可以相互交往而非等级森严的社会更加接近于理想国  相似文献   

12.
在个体与组织的互动中,组织首先规制了个体行为,而个体行为在组织内也有着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变化。基于个体的行为逻辑,管理者要加强对组织结构内具有特殊技能岗位的管理、关注控制着组织与外在环境联系的专门部门、改善组织内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13.
袁进 《社会科学》2006,3(9):170-175
近代“同光体”作家常常被视为“顽固派”,其实是冤枉了他们。他们并不拒绝改革,也主张引进西学,他们只是反对完全用西学代替中学,仍然坚持以中学为本位,尤其是坚持中国传统道德的立场,这就是他们复古主义的依据。他们普遍采取一种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力图打通中西古今,复兴中国文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爱国主义者,强调写诗要抒写自己的感受。他们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点,继承了古代文学“黍离之悲”的传统,达到近代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5.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12,(4):96-100
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怀特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补的,科学的实质是一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而"宗教是人性寻求上帝的反应",是个人针对自身的孤独性而进行的活动。宗教和科学都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演化。当科学方法与宗教智慧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时,它们就能为建立和谐、公平的社会体制提供必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17.
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小鸥 《文史哲》2007,5(4):120-126
关于《离骚》的命篇之意,自司马迁以来有"离忧"、"遭忧"、"别愁"诸说。这些说法虽各有所据,但整体上未能密合《离骚》文意。从文本分析来看,《离骚》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决计远逝自疏、离别故国之际的心灵悸痛。从语言性质来说,《离骚》使用的是与中原雅言高度一致的书面楚语。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先秦其他文献的相关训解,可知"离骚"当解为"离别之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纯粹个人消费"即"自己挣钱自己花"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而使评价"纯粹个人消费"的道德观念和标准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于面对一些极端奢侈和怪异的"雷人"的个人消费及其所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影响,也出现了"集体失语"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对所谓"纯粹个人消费"进行伦理审思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理路和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为内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展开为认识、评价及规范等维度。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从不同的层面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别在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规范之维的同时,也将改变世界的问题引入哲学之域。通过化形上智慧为个体的精神本体及普遍的规范系统,哲学既说明、解释世界又规范、变革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分歧源于社会理论中的能动性与结构问题。方法论个体主义体现了一个极端,即强调行为主体而不是社会结构,是一种试图仅用个体相关的方式处理社会结构、制度和其他总体现象的方式。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整体结构而不是个体,认为所有个体倾向或行为能够也应当从社会的、结构的、文化的或者制度的现象中得到解释。这两个极端都有其缺陷:个体主义否定结构影响,不承认多层次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质"层级,集体主义对改变个体的过程和机制也未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这两者的超越与综合则包括了结构化理论、批判实在论、凡勃伦制度主义、奥地利传统的互动主义以及基于现代系统论的系统主义等。结构化理论和批判实在论试图从实体层次上分离能动性与结构,凡勃伦制度主义和互动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能动性与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系统主义则采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强调不同层级和不同网络中的循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