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1):12-18
以社会性别视角对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能发现其专业发展较为被动、方式较为封闭且单一、专业发展意识较为薄弱且专业发展缺乏支持与引导。青年女性教师的个人意识及动机、高校层面的职位晋升及培训机会、家庭层面的家人态度及家务状况,以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地位及社会期待都对其专业发展产生了影响。为了促进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青年女性教师角度,应激发自身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高校角度,应搭建支持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从家庭角度,应更新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庭角色;从社会角度,应营造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需大力提升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意识,在认真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元治理理论和数字治理理论均从不同维度阐述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与具体机制。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未来需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优化制度环境,推进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共治网络;下沉治理资源,拓展社会组织的基层服务能力;明确治理核心,构建党建引领的融合共治模式;借力智慧平台,创新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伴随城乡文明的碰撞,其城市交往问题日益凸显。青年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深刻地影响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交往。社会距离视角下,从制度构建与政策支撑、社会关怀与支持以及青年农民工自身调适等多方面对青年农民工城市交往进行关注,有利于推进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成诗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1):8-9,15
青年研究成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结合青年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青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本身及如何克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梁金凤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7-49
关注青年民生,促进青年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青年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青年的发展、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更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苗志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2):42-44,45
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建设依赖法治,而法治本身又需要公平来驱动。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基本发展权利、基本社会保障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树立宪法权威、完善司法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7.
张军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3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嬗变,培育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是关键。在青年农民成为新型农民中坚力量的今天,注重对青年农民素质的培育应该是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环节。在青年农民物质文化富足的情况下,对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照已成必须。青年富有个性的特征,使得青年农民精神文化的属性更应根据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重新建构。然而反思目前青年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徘徊不前的困境,纵然有青年农民自身的主观因素困扰,然更多的责任则在于政府关注不够、相关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所致。探索青年农民精神文化建设的解决之道和未来发展方向,当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22-125
本文通过阐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与本质意含,分析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与走向,以及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思潮与青年的内涵及其特征入手,探讨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即社会思潮引发青年运动并影响青年的价值体系,而与此同时,青年则创造、选择与传播社会思潮.最后针对如何进行社会思潮与青年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11.
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即极端行为、极性化行为,主要表现为社会不适应,是青年的自己的问题,但是问题却不在学生自己。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有责任的。学校教育可以实行以下措施以解决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 1、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2、各类各级学校必须建立学生层次的应急救助或互助中心; 3、多种途径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4、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教育,着重培养自我社会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社会管理现代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惠玲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23-26
社会管理现代化研究不可缺失人学的理论视野。目前的社会管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缺少人学视野的关照,折射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管理中政府职能需要清晰定位。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与社会自治力量关系的失衡,造成“政社”难以分开、政府职能定位模糊。社会管理现代化应具有伦理价值维度。在社会管理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机制、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忽视伦理价值的考量,导致了社会管理中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妇女全方位发展与性别平等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理想目标,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标尺,更是全面深化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愈发关注和重视两性平等及妇女全方位发展等问题.但是,因为受到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约束,两性平等在诸多层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应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积极打...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不同时期所做的关于青年问题的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青年基本特点和时代特征,分析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青年问题论述的三个方面,从而得出江泽民总书记始终关注当代青年、寄厚望于当代青年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伯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44(2)
“风险”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观念。作为社会问题的当代话语形式的风险理论,特别是“风险社会”理论,不仅为把握当代社会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而且必将重塑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当代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和个体化趋势,既对局限于民族国家框架内的社会学想象力提出了挑战,也迫使我们调整思路以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新的直接性;而知识政治重要性的突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方丽玲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4-17
城乡关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其内容包括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中阶级、阶层及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的关系或国民经济几大部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可采取合作、协同、冲突、对抗或对立以及统治、领导与服从、被领导等多种形式。不同时期的城乡关系往往有不同的社会内容。从社会的视角明晰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内容。可以为理解和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撰写文章时,他们的论述视角都深深地受到来自各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影响又波及到了主体视角和归属视角。在英汉写作中,主体视角和归属视角的使用差异均是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思想动机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跨文化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艾楚君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责任培养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责任思想的传承与丰富.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对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思想中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培养的原则与方法加以概括、提炼和把握,从而提升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年自觉投身于党的宏伟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具有坚定性和动摇性并存的特点.在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融合与冲突中,一些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模糊认识,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出现信仰危机.社会主义信仰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一些人信迷信或信仰痴迷.如果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结合各种载体,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青年的深层思想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使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产生理论和价值认同可以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0.
传播方式及其话语表达——一种通过传播研究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林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3):117-120
比照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我们可以提出传播方式的概念。传播方式由传播工具和传播关系构成。正如马克思以生产方式来区分和描述社会形态及其发展,传播方式也可以成为从传播角度认识社会的一个分析工具。不同的传播方式建构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又规定了不同的传播方式。话语作为社会化、历史化及制度化的构成之产物,其形态必定带有特定的传播方式的特征。因此通过分析一个时代的话语表现和传播方式的实际运行,可以达到对社会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