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口流动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产业化”就是用产业化的观点来组织人口流动及其“回程效应”,使当地经济能变“输血”维持为自身“造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化的模式可归纳为四种:(1)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发展乡镇企业;(2)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促进城镇化;(3)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发展现代农业;(4)人口流出易地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化不仅能促进人口流动由盲目向有序的转化,而且也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大改革,符合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准确预报人口增长是人口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签》公布的人口数据分别建立了CM(1,1)模型、Leslie模型、Logistic模型来预测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并比较了这几个模型预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中午,我在家门前吃饼(bing)干,有些饼屑(xie)掉在了地上。不一会儿,就引来了一群可爱的小蚂蚁。这些小蚂蚁排着队来来往往,当找到食物的蚂蚁往家里赶的时候,就会用触角轻轻地碰(peng)一下找食物的蚂蚁,大概(gai)在告诉它们哪里有食物吧。这些小蚂蚁真团结,我好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蚂蚁。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基于1997—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以扩展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估计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的一阶差分模型。同时,本文通过队列要素方法预测了人口趋势,并估计了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的碳排放变化。研究发现:(1)1997—2020年,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与碳排放量之间呈正向关系,且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15~64岁人口占比的上升期(1997—2009年)和下降期(2010—2020年)都是成立的。(2)工业产值在15~64岁人口占比和碳排放量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壮大第二产业,进而增加了碳排放量。(3)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一方面,2010—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而在此之前,老年人口占比提高并未有效抑制碳排放。另一方面,碳排放强度强化了15~64岁人口占比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正向关系。当降碳技术的进步速率趋缓时,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加凸显。(4)预计到2060年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碳排放量比2020年...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口学研究有两个分支,一是人口统计分析(DemographicAnalysis),另一是人口研究(Popula-tionStudies)。前者主要研究人口变量与人口变量之;司的关系,后者则主要研究人口变量与非人口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分支分别形成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人口统计分析的发端可追溯到英国商人格兰特(C·J·Grant,1620—1674)利用伦敦教区登记资料所作的《关于死亡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1662)的研究。人口统计学在18世纪末人口普查兴起后,得到广泛的运用和长足的发展。到本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人口统计分析技术不断发…  相似文献   

6.
人口,耕地和粮食是三个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人类社会中,人口的生存和繁延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料。在人对生活资料的全部需求中,食物占有首要的地位;而人口和食物的关系,在当代,又主要表现为人口和粮食的关系。这是因为粮食提供了当今世界人口食物热量需求的80%和蛋白质需求量的67%;粮食的生产和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种动物性食物的生产和发展的规模,粮食来自于土地,来自于土地上能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因此,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依赖的关系;人口、耕地和粮食问题,是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食物消费结构和食物生产是国民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它受生产水平、自然资源、人口、生活习惯诸多方面的制约,更受经济政策和生产管理体系的决定性的影响。国务院制订的《九十年代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我国和我省食物发展的指导思想,对食物消费、生产、流通和营养水平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简要分析西部地区人地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联系强度(Economic Relation Force,ERF)宏观模型,评价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对象系统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将人口增长率、人口流动性、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指标有机整合入ERF,该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价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北大学教育学系张智敏、吴中齐在(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1期发表题为(孙中山人口思想再研究》的文章,对孙中山人口思想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对其“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逻辑分析。认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患多”,认为“中国已大有人满为患矣”,“不急挽救,岂能无忧”。要解决“人满为患”,具体办法即学习西方技术,洋为中用,实行开放。与此“患多”的人口思想相反,后期则更多地表现为“患少”的民族主义人口思想。“各国人口的增加数和中国人口比较,……他们(指美、…  相似文献   

10.
1998年3月24日至27日,亚太经社会(ESCAP)和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了成员国人口发展高级代表会议。各成员国代表汇报了继1992年巴厘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宣言和1994年开罗人发大会行动纲领颁布后,在人口方案、生殖健康保健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本文介绍了部分与会国的国别报告  相似文献   

11.
赖林嵩在《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兼谈毛泽东和马寅初的人口问题论争》(刊于《党的文献》201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口思想。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人口原理,指出人类自身生产要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明确应该节育和有计划地生育,强调采取适当措施解决人口问题,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科学进步。  相似文献   

12.
来宾市兴宾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县),全区(县)人口逾百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八成以上。自2002年12月撤县设区6年来。兴宾人民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在“壮一产、兴二产、强三产”的工作思路和“工业富区、农业强区、商贸旺区”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区上下致力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谱写了一首富民兴区之歌。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人口理论,但是,我们所论证的事实很可能与他的描述不同。随着出生儿和劳动力的减少,老龄人口的增加,“人口爆炸”很可能是一种内向爆炸(即人口剧减),而不是外向爆炸(人口激增)。  相似文献   

14.
外事简讯一则1997年5月26日上午,泰国人口与社区发展协会(PDA)主席米柴先生及夫人,米柴高级秘书诺艾女士、PDA亚洲培训中心官员狄塔亚女士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外事司官员的陪同下,对我院进行了友好访问。泰国人口与社区发展协会是泰国最大的民间机构,...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2009,(12):8-8
1798年,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一书中预测,人口增长最终将超过食物供应增长。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在急剧下降,从法国、英国席卷整个欧美。现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在巴西、印度尼西亚,甚至是印度这样喜欢多生孩子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也正在下降,家庭规模不断缩水。目前全世界一半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为2.1或更低,专家预测,2020年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都将下降到这个数字之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二元结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工业结构)、人口(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农业(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率、商品化率、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产业结构)、城市拉力(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体系、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引力和辐射力、城市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推进贵州城市化的制约及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粮棉生产面临的任务、挑战和问题1人口—资源—粮棉生产发展的矛盾。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许多长期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如人口持续膨胀、粮食需求迅速扩张、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环境生态日趋恶化等。其中,由资源与人口矛盾派生的食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严格...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人口问题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中外劳动年龄人口态势、中外人口寿命的性别结构以及工业化与高食物消费等问题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见解,认为靠国际移民解决不了人口过剩问题,只有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失败后,面对越国“人民不足”(《吴越春秋》卷八)的现实,承中原以往在人口问题上采取的策略,提出了在越国执行以增殖人口、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勾践增殖人口的政策主要有引进入口、与民休养生息和奖励生育等内容.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越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加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保证了越王勾践兴越称雄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世纪,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的中国人必须对两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作出回答:(一)实现农业现代化后的中国是否还存在农村?其景象为何?(二)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农村人口的出路何在?本文试根据中国的实情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参照国外模式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一、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 镇化质疑 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之后,农村地区是否还在?回答是肯定的。作这一判断的基本依据是:第一,即使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人类食物生产上有迅猛的发展,即使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预示着广阔的前景,但至少在今后一百年之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