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应当加以辨析。本文认为,“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首先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即人的社会物质劳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体;其次具有价值论的含义,即在价值体系结构里以人的价值为本,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比较居于第一位,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根本性的价值;再次,具有认识论的含义,即人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对象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
朱明珠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15-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本"是何意.在哲学语境中,"本"具有根本、根据、主体、目的的意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根据、主体、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万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89-29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真正内涵,这既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57-6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与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不同,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统一的人,只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本”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人和自然作为平等的二元主体和“自然中心”论是可持续发展原则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本文通过对它们的批驳 ,指出并论证了谈可持续发展必然以“人本”为本的原则 ;结合此原则 ,重新定义了可持续发展 ,丰富了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在时代背景、针对性、理论基础、主体外延、调整范围、政治目的等方面具有根本的区别,但"重民"的共同性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汲取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袁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4-47
自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提出以来,国内学界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其中,针对以人为本的人之含义问题,学界形成了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权意义上的人和无产阶级执政理念上的人民这样三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细品之下,每一种观点都有着可以磋商之处,抛砖引玉,略加述评,以求教于学人。 相似文献
9.
在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李家街道,有这么一条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各方参与,共驻共建,民主自治,政府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在这里究竟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抓社区服务,建便民利民网络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解决困难,办实事,是最实际、最 相似文献
10.
刘美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31-132
“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概念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一个具体性的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统一性的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主体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企业。本文从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新思路,即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能为本”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建立完整的开发体系,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而且在社会主义新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即在充分肯定和尊重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现代化提升。"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意蕴体现在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才能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静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92-29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车轮进入新世纪,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目标,德育管理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寻找一条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学校发展的新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效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必需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几年来开展德育工作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外籍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都与中国的相应观念有所出入,外籍员工在企业中的融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在外籍员工管理中体现"人本"理念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突出以文“化”人,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构建中国大学精神,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对人的科学理解开始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就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孟祥儒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10-312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田夏彪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0-103
以人为本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所归,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可通过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其中:位育的农村教育目的重视农村社会成员精神生命的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持续性的主体动力作用;全纳的农村教育内容注重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又兼顾其文化个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互补的农村教育形式则确保农村三教发展的共谐,以使农村社会发展有立体式的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