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计连 《理论界》2013,(12):150-152
彼得·凯里在《他的非法自我》这部小说里,不再是写澳大利亚人如何向往和憧憬美国式生活方式的“美国梦”,而是通过两个美国人流亡到澳大利亚的经历来反映20世纪60一7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以及美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同时这部小说也反映了澳大利人历经各类“美国梦”之后,其文化认同的加深和巩固。  相似文献   

2.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日渐独立和自我崛起,既是英国女权运动的激励,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劳伦斯表达了他对时代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自我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的差异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对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写作手法的分析,阐释了其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涉及的空间和自我的情绪抒发上的差异,并从创作主体和个人地位境遇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秘密的分享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短篇小说中体现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名作,也是他探索自我心理过程的一次尝试。康拉德从心理学的深层角度刻画人物特点,对主人公“我”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次梦幻般的自我探索、自我承认和自我掌握的心理历程,并成功地运用了“双重”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力图体现出与一般剧本迥然不同的展开方式和叙述方式,这种展开方式和叙述方式与其说是戏剧的不如说是小说的。曹禺是用小说叙述的方式来建构其独特的戏剧体格,戏剧之“体”与表现之“式”的错落参差,是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的剧作长久地保持现代性魅力的奥秘之所在。曹禺耽溺于刻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揭示复式的主题,自身主体意识在人物刻画中时显突破欲望,剧情交待常用第三人称策略。这种小说方式的展开使得曹禺戏剧走上了符合现代艺术规律的路径,同时也是他在新中国历史条件下总是进入不了状态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6.
《菊花的幽香》是劳伦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合了劳伦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他在书中将人定义为两个自我,分别为“社会自我”“身躯自我”,并在书中赋予“死亡”内涵,对死亡意识进行关注,展示着死亡背后的自我觉醒。《菊花的幽香》以瓦尔特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夫妻关系为基础,探讨了人类的现代化死亡意识,渗透了和谐两性关系建立理念,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走出“私小说”阴影的中国“自我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我小说”虽然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可两者之间更有某种质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中国“自我小说”还受到俄国文学、法国文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多元文学的联系与比较中对“自我小说”作一系统阐析。  相似文献   

8.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4,(3):130-133
《战国策》蕴含着丰富的小说基因,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手段,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借重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人物形象;借重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欲扬而先抑,制造波澜升华人物;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立人物;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相似文献   

9.
“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首先提出的.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具有鲜明自我反映特征的流行小说,但同时又悖论式地宣称所写内容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们在形式上保留了鲜明的自我再现以及历史语境,而把历史知识的可能性进行问题化处理.本文通过分析埃柯的“历史编纂元小说”,试图揭示在这位知识分子作家笔下,历史如何呈现,并进一步研究埃柯本人所持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何亮 《社会科学家》2012,(7):119-122
祝文作为一种反映人们对山川神祗祈祷和祝愿的文体,主要在与神仙、鬼怪、精灵等题材相关的唐小说中出现.融入唐小说中的祝文,不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价值取向,而且有引出故事人物出场、刻画故事人物心理的叙事功能,对唐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俄国自我未来主义的领袖伊戈尔·谢维里亚宁十月革命前的大量诗歌的分析研究后指出,谢维里亚宁的诗歌创作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出色的诗歌艺术展示膨胀的自我。他的“未来主义诗歌”就像是一部个人的颂歌,其重要主题之一便是对自我的歌颂,宏扬自我乃至自我崇拜,他一再表现自我歌颂自我,突出自我,只是出于一种自我崇拜——赞扬自己的天赋,品味自我膨胀的感受。同时谢维里亚宁又是一个单纯幼稚的诗人,一个儿童式的人物,他的诗歌总是显得天真浪漫,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和险恶的人世,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论劳伦斯作品的自我、社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审视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 (1 885— 1 930 )关于在自我与社会、传统文化之间 ,在男人与女人之间 ,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健康与和谐的关系时 ,我们将会注意到他那用诗一般的语言 ,丰富的想象力 ,顿悟性的启示 ,从原始社会、原始的宗教或人的原始本能中去找出路的企图 ,以血的感知、肉的体验、“未知的黑色森林”去整合人的灵与肉的分离的努力。劳伦斯反对阉割“人的自然本能” ,反对将丰富多彩的生命放入理性主义者和道德家们缝制的“微型口袋”里。劳伦斯的文论、诗歌、小说以独具个性的体验 ,唱出了一曲歌颂生命的底蕴和伟大的赞歌。但是 ,这种歌颂不是盲目的、肤浅的乐观主义 ,而是以诊断与解构现代文明下的存在处境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3.
“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自我”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符号互动学派的发展历程中剥离出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对“自我”概念的阐释.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图式。  相似文献   

14.
论美国后现代元小说叙事手段及操作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文类——“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通常以作者“侵入式叙述”、“戏仿”、“碎片拼贴”等手段及策略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重构了后现代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自我”的界定与文化形态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有机体。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我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自我界定也影响着其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强调“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所拥有的法权关系;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则强调了人的关系,凸显着人的关系属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等级位次。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自我”的本质与界定——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构成了文化的结果,并反映着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叙事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甜蜜之家”是莫里森小说《宠儿》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新奴隶叙事的核心组成部分,渗透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和种族意识.“甜蜜之家”呈现了空间、权力和身体之间的种种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建构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机制促使并表现了弱势种族的他者化,为莫里森主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17.
<正> 郭沫若作为一个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作家,除诗歌创作外,在小说、戏剧的创作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早期的小说创作数量虽不算多,但成绩斐然。其中随笔式的自我小说,或表现个人遭际的坎坷与不幸,或倾吐对现实的愤怒与不满,或叙写凄绝哀婉的爱情故事,“主观的燃烧强烈地吸引读者”。它们和郁达夫、王以仁、(亻免)贻德等的自我小说一起,以其内容的进步和形式的新颖,成为我国新文学园地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吴迪 《理论界》2003,(6):45-46
“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年代。19世纪的小说艺术从描绘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发展到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也与当时欧美的哲学与心理学发展有关。 意识流小说的作者不再老老实实地搬弄实实在在的基本框式,不再把生活的原来面貌认真的装  相似文献   

19.
徐枕亚的《玉梨魂》是以男性视角来讲述的一个“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由于创作意图太过明显以及作者男性视角的局限,小说中女主人公白梨影处于扁平状态。对人物的行为细节进行分析,可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人物的自我个性。  相似文献   

20.
论劳伦斯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劳伦斯的创作李敏我毫不怀疑劳伦斯在当代人群中的知名度。笔者之所以从“人群”而非“读者群”的角度谈一位小说家的影响,是因为有许多知道劳伦斯或对其人其作有兴趣的人并不一定都有时间认真阅读他的小说。作为小说家,劳伦斯招致过很多非议。甚至在他生前,就有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