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中如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勤动口——说理,勤动手——推理,勤动脑——明理”活动,学生就会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协作、合作意识.学生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就会主动地尝试着去动手探究,创造出多样化的数学思想.学生的认识水平、数学思想也恰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发展.他们的各方面的素质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数学素养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职场中,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机遇面前,人们往往退缩、恐惧;而如果机会被他人取得,人们又会心生嫉妒,希望看到进取者的笑话.这种心理就被称为"约拿隋结". 现象:不敢成功,又不甘失败 某企业在招聘季吸纳了一大批高学历的新员工,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的小张就是其中一员.在经过了为期三个月的入职培训后,小张与几名新人一起进入项目部门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厚道之人,必定心存善念。厚道与才能、学识无关,它是一种关乎人性的美德。要是一个人永远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他的心胸就不够豁达。能称得上厚道之人,必是处处能为他人着想之人。为他人着想,就是希望他人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为他人着想,就是希望他人的生活少点困顿苦难。因此,这种人基本都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厚道之人,必定立身正直。如果说善良意味着  相似文献   

4.
一、将爱洒满课堂并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我们都知道,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爱,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在家中,他们希望得到父爱、母爱;在学校他们希望得到师爱.我们常常听到某学生愤愤地说"老师偏心",这是学生对师爱强烈乞求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人际关系学家莱斯·布吉林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总结出受人欢迎的三大秘诀,即接受(Accept)他人、赞同(Agree)他人、赏识(Appreciate)他人,简称“三A”法则。其实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一个人受他人欢迎的最高艺术就是满足他人的需求。在一个群体中,任何人都希望被人接受、尊重、得到赏识,只要他能从你那里得到这些美好的东西,他就会感到你的友善,你也会因此受到他的欢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领导者要实现其领导功能,除了依赖其权力性影响力和自身的品格、知识、才能等非权力性影响力外,更重要的是能被下属接受…  相似文献   

6.
文波 《科学咨询》2004,(10):16-17
我国现行学制中的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6-19岁,从生理角度看,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随着第二性特征的日益明显,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掌握、理解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就会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瑛 《科学咨询》2009,(10):20-20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同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章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树立问题意识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间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让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在不自觉中达到有机地"渗透"和"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伞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保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迁中,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治理。一、诊,找出病因,即学生不良心理特征好生心理①有的学生从一开始成绩就一直领先,心理充满阳光,可以说是在顺风中成长,他们受不了一丁点儿的挫折与委曲,一受挫折委曲,心理便承受不了。比如成绩下降或某一次考试失利等。②好学生身在高处,时时有一种鹤立鸡群的荣耀,这种荣耀他们总想一直保  相似文献   

10.
通常人们希望做领导的要理解和宽容下属,这几乎已成为人之常情.但是,你是否想过,领导也需要理解和宽容?其实,对于领导与下属来说,理解和宽容应当是相互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处于工作矛盾之焦点的领导,更期盼能得到下属的理解和宽容.一般领导者不暴露这种心理需求,那是因为他们顾忌自己的身份.作为下属,如果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领导,不仅可以获得领导更多的信赖,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好人好官     
吴玉叶 《决策》2013,(1):89
忘恩负义者,既不是好人,更不是好官 X君:"论好坏,总得有个标准吧?" 我:"是的." X君:"好人好官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不能忘恩负义.否则,那就既不是好人,更不是好官!" 我对X君的这一说法感到惊讶:"你为何如此看重报恩?" X君:"因为任何一个人在世上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没有他人的帮助就会一事无成.可若是得到他人的帮助后,转身就忘,或以为他人的帮助是应该的,那这种人还是个人吗?——做官,就更不配了. 过去,有个人受到别人的救命大恩,富贵之后,看到恩人的子孙零落,则麻木不仁,冷漠如陌生人.后来,他得了重病,正要服药时,恍惚之间,看见恩人的手里拿着两封没有封口的信给他.他一看,乃是当年他写的求救信.  相似文献   

12.
段俊平 《决策》2013,(8):63
日本有一家制造无尘粉笔的工厂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个工厂没有什么制度,老板也很少来工厂,但员工效率很高,很多企业家来讨教管理的秘诀。工厂的负责人就告诉来访者说,因为这个厂子有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他们有四样东西在这里可以得到:被爱、受到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能够自动自发地工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是挖掘员工的心理诉求。这种诉求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企业真正做到能给员工带来快乐、幸福、满足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13.
史川 《决策探索》2008,(14):46-46
随着社会对技工学生数量需求的日益增长,技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技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广泛共识.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实现愿望比较强烈,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渴望被当作"大学生"看待,要求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和师生平等心理.  相似文献   

14.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精心设计课堂的呈现方式,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所谓"单亲家庭学生",是指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之中的学生.在现在,由于人们对传统的家庭观念,道德伦理、婚姻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观念口益发生变化,夫妻因各种原因离异的情况越来越多.家庭功能的不健全,父爱或母爱的缺乏给单亲家庭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因单亲家庭原因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方面.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卑心理.有了这种心理的学生总是对自己评价过低,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的情绪体验.二是逆反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人,会对对方的言行不加分析地反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交往难以健康发展,主体个性心理表现为反叛心理.三是封闭心理.这类学生总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四是孤僻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生,行为怪僻,偏执,为人孤独,不愿意与人交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人际往来.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心理特征以外,还表现出一些怀旧心理,自恋心理,自傲心理,支配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16.
通常,人们希望做领导的能帮下属解围,这是人之常情.其实,对于领导和下属来说,工作上的支持是相互的和对等的,处于工作矛盾焦点的领导,同样也期盼下属在关键时候能帮助其解围,只是领导的这种心理需求不便轻易暴露而已.作为下属,如果能善于为领导解围,不但可以获得领导的赏识和信赖,而且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精心设计课堂的呈现方式,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赖学香 《经营管理者》2012,(23):106-107
大多数人都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像书本、笔、食品、日用品等等.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心理消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心理消费则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心理消费干差万别.不过,按照心理需求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纯心理消费和伴随心理消费.纯心理消费以解决人们心理问题为目的的.如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而伴随心理消费即人们在做一件事时,同时能够满足他的某种欲望,也叫间接心理消费.  相似文献   

19.
心理焦虑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现象,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心理焦虑更为普遍,作为教育工作者们知道:轻微短暂的焦虑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潜力,但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学生对各种情况非常敏感,严重者会犯上各种心理疾病.然而,我们在教育中发现,初中一年级住校生的这种现象比起走读生来说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胡正容 《科学咨询》2003,(16):25-25
人性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自尊和受他人的重视,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其实学生同样也总是希望和期待着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而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常常会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回想一下为什么那些经常被你表扬的学生会很喜欢你而且表现越来越出色,而那些常被你喝斥的学生会反感你而又总不见起色呢?那是因为即使他们有想进步的愿望也被你给浇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