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过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发展,民俗与文化的"共享"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俗研究与文化研究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已经汇聚于同一范式之下.两个领域已具备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而这种合作在身份认同等问题上对多元社会中和平公正的生活理念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大学里针对留学生的日语教育在日本社会国际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已从"日语知识的教授"转向"掌握交流能力",传统的重视语言的日语教育在向重视内容的日语教育转换。这种语言与文化结合型的教育注重学习者需要的个别性和动态性,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的存在。这种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人作用,以学生自律式学习方式,通过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于语言的行为活动——学生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进入社会的实践与调查、写调查报告并进行发表等,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交流能力,是一种技能培训式教育。  相似文献   

3.
日本大学里针对留学生的日语教育在日本社会国际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已从"日语知识的教授"转向"掌握交流能力",传统的重视语言的日语教育在向重视内容的日语教育转换.这种语言与文化结合型的教育注重学习者需要的个别性和动态性,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的存在.这种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人作用,以学生自律式学习方式,通过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于语言的行为活动--学生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进入社会的实践与调查、写调查报告并进行发表等,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交流能力,是一种技能培训式教育.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以来自实践的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以传统文化为表达形式。时代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一旦通过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表达出来,便具有塑造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乃是精神化了的社会物质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对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的体现。以此来解释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且得出关于人类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视域的拓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视域的内涵包括:以充分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为前提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和实践推进中所包含与涉及到的文化领域或层面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以广泛借鉴、使用一定的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为特色。文化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作用体现为:拓宽研究领域,深化文化背景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的政治与学术层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共文化传播是指未被充分代表的群体成员与优势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活动。共文化理论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为理解文化内部各群体间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参考框架,也为探索文化、权力与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在全面引介共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跟踪国内外共文化传播研究前沿进展,发现其具有研究方法多样化、实践类型丰富化、身份界定复杂化和理论应用世界化等四大趋势,并认为共文化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文化超前或滞后于所伴生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时,通常会发生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的"物质能量型"文化实践不同,人类文化创造方式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存在,即"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全球信息技术的符号化、虚拟化发展,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它使得人类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凸显了人类文化创造的符号特性,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必然选择,它代表着符号之于文化创造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的未来人类文化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成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文化生成的基础无疑是人的实践。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归根到底应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中去获得最终意义的解释。然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变动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着文化的变动性。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是会伴随着文化危机的。文化危机通常会对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谈到文化危机时,通常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大多给予消极的评价。其实文化危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没有文化危机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相似文献   

11.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的多样性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性质的不同。在世界文化大家园中,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存在,是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的视野中,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包容是绝对的、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是有条件的包容,是一种选择性的包容。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不同阶级利益、反映不同阶级立场的核心文化内容,不但无法包容,还有可能是针锋相对与冲突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民族化、共存化和同质化之中。客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系"。客家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凸显客家文化的传统本色与现代特征,当下,必须重点关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中重塑客家文化研究,在体现客家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中展示客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全球文化创意时代推进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3.
李应龙 《东岳论丛》2006,27(2):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语境中,现行的文化观念已经不适合人的世界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它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是人的世界活动产生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产生危机感的重要诱因;在理论建设层面,它在人的世界存在的宏观维度呈现为一种“非对象性”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通过对文化现象各种功能性的和主体性的抽象,把构成对象世界的自然基础排除在文化定义之外,从而,在价值论层面,现行文化观念表现出严重的价值悖论。在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中,当代文化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存在论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化”,确立新的实践文化观,这是人的世界活动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军队是传播罗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对推动行省和边界地区罗马化进程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罗马军队实行的当地征兵的制度,以及罗马士兵与行省当地妇女通婚的习俗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并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当地的传播。在西部行省广泛建立的大量的老兵殖民地对罗马文化的推广以及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剑 《学术界》2013,(7):70-79
文化在本质是实践的,是在人的实践的基础生成与发展的。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发生作用与影响,因此,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文化。按照各种不同的因素对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可以将文化区分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从文化学的意义上看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凸显不同的因素在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但文化观不同于文化学,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的本质与性质。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还是非冲突的,文化研究者们各执一词,有人强调文化之间的共生共处,有人强调文化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具有非冲突性的一面,也有冲突性的一面,是冲突与非冲突的辩证统一。正确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性与非冲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被其称为历史符号学理论,主要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接受各种新兴符号学理论,将语言看做是具体的表意实践过程.这一理论不但研究意义的生产和发展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剖析以语言为中介的各种表意形式的意义生产机制;而且把语言和各种传播交流机制看做是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基本载体,以便探讨语言对社会所发挥的建构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威廉斯通过研究文学活动和"文学"一词的意义发展,指出了文学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分析价值的特殊表意实践.威廉斯还对审美进行关键词研究,强调了文学内部所存在的权力交锋.  相似文献   

17.
崔婷 《东岳论丛》2006,27(2):192-193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利型思维方式:生态文化建构的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生态文化之所以与传统的人本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在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的人本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是极端功利型的思维方式 ,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基础则是互利型的思维方式。在建构生态文化的进程中 ,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的价值意蕴 ,是要努力克服传统人本文化的反生态性质 ,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与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 ,还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客现需要  相似文献   

19.
意境成为诗词创造者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归因于意境创造中的主体人格文化因素的渗入作用;意境在审美本质上是诗人人格文化的自我观照与自我完善;意境评价强调高尚人格格调;诗人文化人格对意境的审美观照作用产生了刚阳壮美型、敦和平远型、超化空灵型、哀怨悲情型的意境,因而形成诗歌相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体育无论在文化的何种意义上讲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建设实践。从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这个最广的层面上看 ,体育是人化的生存方式和化人的重要手段 ;从广义的文化三类型来看 ,体育既是物质文化 ,又是制度文化 ,也是精神文化 ;从一般意义上讲 ,体育是典型的文化事业 ;从狭义看 ,体育是最可贵的人类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