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研究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研究界对这样一个文学社团似乎总是激不起研究的兴趣。这种历史地位与学术研究的严重错位,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研究会既感到非常熟悉,又觉得了解甚少。本文从文学研究会的中心话语、“为人生”宗旨和“新民”传统组构三方面对文学研究会的历史地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经常关注的都是现代历史河流中潮头上的现象,很少关注处在潮头及其所激起的浪花之下的深层次的积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文学社团,如南国社、湖畔诗社和浅草——沉钟社等,就是这种不健全的文学史研究的牺牲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造成的历史冲积效应的分析研究,还原他们真实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个提出“整理旧文学”口号的,我认为是郑振铎。一九二○年秋,郑振铎作为核心人物,在北京开始酝酿组织我国现代第一个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章的起草人。该会章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将“整理中国旧文学”与“研究介绍世界文学”、“创造新文学”并列作为工作任务,这在新文学运动史上是首次;在整个新文学社团史上,将这三者同时作为宗旨的,也并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形成纷繁复杂的交往关系,不仅深刻影响了新文学的"作家—作品—读者"内环境,而且影响了新文学的外环境,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助推器。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历来注重知识分子的主体作用而忽略商人的历史贡献,注重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经济活动的客观作用,形成相对片面的文学史。经济与文学互渗关系的发现,有助于揭示知识分子与商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共谋关系,使近现代商人群体浮出现代文学的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6.
熊辉 《天府新论》2011,(4):141-145
"文协"是抗战时期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为了团结抗敌和宣传抗战精神而组织成立的社团。长期以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甚至"误读",忽视了"文协"作为文学社团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认为:"文协"是非政党领导的文学组织,进而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言自明的时间逻辑,获取了文学史长河中1917年-1949年这一个时段的管辖权,却以经意识形态过滤的"现代"标尺清除异己,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排除在文学史体系之外。现行的文学史通过贬低晚清白话文运动,省略同时代非"新文学圈"作家的贡献,漠视北洋政府的作为,来建构新文学的发生地图,达到纯化、神化新文学发生史的效果。把现代文学史笼罩在新文学的霸权话语下,以新文学的"独家逻辑"来阐述1917年-1949年的文学发展,文学史多元共生的格局被肢解、简化,最终使得文学史的叙述仅仅成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叶绍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始终以“为人生”的鲜明特色,以对现实主义的真诚追求而饮誉文坛。 鲁迅先生则以他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承认鲁迅、叶绍钧二人皆以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著称,并非等于说,二人对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贡献是比肩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可以发现:鲁迅一开始创作就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叶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鲜为人议的话题。一般认为,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对浪漫主义是反对、或至少是排斥的。这种看法把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团体和一个影响巨大的文艺思潮间的关系看得过于简单。 其实,在几乎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印记。以冷静深沉著名的新文学开创者鲁迅,就是在激烈昂奋的浪漫主义启发下,开始了他的文学道路的。在鲁迅的第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里,他曾怀着怎样的兴奋之情描述过浪漫主义:“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此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大都不为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中国文学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的划时代嬗变,产生了新型的中国文学。我们把从1917年开始在倡导和创立现代型文学过程中,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们,称为新文学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笔者试图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这一篇是对其年龄规律的论析。 新文学开拓者群体,由两大类人物织成:一类是文学活动家,一类是文学创作家。文学活动家,主要是指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推进者和组织者。新文学运动的发动者,是这个群体的首批成员。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是新文学史上第一批出现的纯文学人才团,实力强,奉献多,影响大,它们的中坚是新文学开拓者群体举足轻重的力量。还有一些人才团,对于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进入学堂学习的女学生迅速成为了新文学杂志的重要作者,在女作家成长的过程中,新文学期刊及其主办者、编辑者的帮助和扶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女作者们借助现代出版的平台走向社会,走向读者,以集体的方式浮出历史地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作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64-180,208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依托"新文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文学史叙述概念加以展开,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若干亟待反思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在于,这些概念和叙述方式都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特定的国家历史情态,从而成为一种抽象的"历史性质"的论证。今天,文学史应在更符合中国自己的历史情态的基础上叙述文学的史实,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民国文学史"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不过,重要的不是概念的提出,而是我们需要通过新框架的研究揭示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独特的生成机制。研究在不同细节上展开的"文学机制",有别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简单移植。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属于中国自身特征的一系列规律有望获得独立的挖掘,并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叶中强 《社会科学》2007,(1):169-176
20世纪2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出版业,不仅在生产文学文本赖以存在的报纸、书刊,也在生产作家的生存空间和话语空间(文坛),新文学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一产业机器及其市场运作,不断地被放大、复制,并牢牢地占据了社会文化中心。著名新文学社团创造社与上海泰东图书局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演示了新文学作家和出版商之间,是如何在各自目的、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斡旋,以致相互倚重、达成共谋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使我们看到:一个外在于“文学精神”的资源整合系统——近代出版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现代文学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嬗变历史,其发展的结果催生了从“文学的现代化”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术.但新文学的“新”所包含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多元的思维空间.《汉语新文学通史》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新鲜独到的学科理念和知识体系.它从“汉语”出发,来书写中国新文学史,可谓在“新”与“现代”两者各自的优势之上又一种“新”的开拓.现代汉语无论是作为一种学术立场,还是一种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无论是作为文学革命的先导,还是作为文学研究的视城,都鲜明地凸现出其自身诸多的新鲜特质以及无可替代的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实质上是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争取全面解放的形象史,在它自身调整过程中显示的审美特征、积累的经验教训主要在于:创作主体的自觉而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给新文学涂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弘扬民族自省精神,强化文化批判意识是新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人道主义铸就新文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中外文学频频的交汇或撞击是中国新文学日趋现代化和民族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金红 《北方论丛》2015,(3):38-43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数最多、 活动时间最长、 活动范围最广泛的文学社团. 南社由中国同盟会会员发起, 自成立之初便高举文学与革命的大旗, 为辛亥革命呐喊, 为推翻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助威. 南社虽然规模大、 成绩丰, 但它实为一个民间性质的组织, 有着民间社团的特性. 然而, 南社的功绩和意义却远远超过任何时代的民间组织. 南社文学也因其特定内涵, 其所承载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其社团所彰显出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价值, 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 南社虽已远去, 但精神犹存. 今天重新探讨南社现象与南社精神, 对于更好地研究南社、 研究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思索未来文学之路, 大有禆益.  相似文献   

17.
以"民国文学史"替代"新文学"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学在中国文化界流行了近100年,为文学界神话大厦之一。在笔者看来,因新文学自身缘故,大厦崩塌,而我们如潜入历史与文学内心与外部审视,对1912年1月1日-1949年10月1日文学予以解构与阐释,科学地取代新文学的应该是民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过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史视角,始终驻留在以农耕文明 为主体的中原文学板块和以现代文明为主体的东南沿海文学板 块上,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西部文学仅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 很多重要的文学现象、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甚至被视为阙如;即 使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也仅仅是对中原文学板块与东南沿海 文学板块的一种陪衬,没有展现出西部文学独立的精神内涵和 美学特征。《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丁帆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面 貌置于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研究序列,用一种西部文化 精神的整体观来统摄西部文学中的每一个文学现象、社团流派 和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中国西部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 价值的全面、深刻的把握。这一学术成就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 史写作上的一项学术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霞 《江苏社会科学》2006,1(4):231-236
本文试图从明代文人集团与新文学社团的关系,来阐明明代文人集团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与新变因素在新文学社团中的延续、影响和关联,并把形成中国新文学的独特文化、文学性格,文学格局,以及文学制度、文学风貌等激越因素放到这种关系中来考察,从而对新文学的内涵给出更为丰富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儒敏 《河北学刊》2007,27(5):118-122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点鲜明的批评家.在梁实秋早期对新文学的严厉批评中,即显示了其片面中又不无某些深刻的文学见解,他注重理性、标准与节制,强调以所谓"文学的纪律"来抑制浪漫的态度,反对感情决溃.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是梁实秋"人性论"的基本架构.他在20世纪30年代同鲁迅论战,暴露了其贵族化的立场,但他对当时"左"的机械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有的也切中肯綮.由于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梁实秋的文学观注定要被现代文学主潮抛弃.但作为一位有理论个性的批评家,无论是得是失,他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其特有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