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儒道互补"之命题,对于任何一位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沿革的人来说,也许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人们也恰恰是在这些"熟悉"的问题上,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碰到了障碍.现有关于"儒道互补"命题的研究,人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获得了一个相似的结论,或者干脆就是以这一结论作为既定的前提来讨论儒道关系,这一结论就是:为了服从于维持封建生产方式的需要,所谓儒道互补意味着儒家文化以它所特有的伦常观念去补在这方面有  相似文献   

3.
自唐代韩愈提出“儒墨互用”的命题后,历代学者或扬儒抑墨,或扬墨抑儒,极少专门论述儒墨如何互补互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关系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比较儒墨异同等方面上,而具体论述儒墨互补问题的专著和文章很少。儒墨互补问题特别是把其方法论意义运用在今天的学术与社会发展之中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了儒道文化的"中国特色"之文化个性,而且蕴含着中西哲学会通而交流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先秦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均可从中寻觅其思想胚胎与萌芽。本文分析先秦儒墨道法之间存有的边际思想,以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形成多元互补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泉根 《东岳论丛》2019,40(1):72-85
郭沫若一生的庄子情结弥散于其创作作品和学术成果之中。《十批判书》郭颇自重,然唯于其中最短之《庄子批判》一节终觉勉强无甚新意。再版时亲自揭陈其核心观点暨通篇基础之论——庄出颜氏之儒似见于章太炎。对勘可见,通篇荦荦大端处甚至遣词与章几无二致。郭后自注亦再次明确为曾见于。庄出颜氏说得益于杨慎否定庄子为子夏等入世派,而系之颜回之门则肇自黄宗羲。更大传统则是始于韩愈一反太史公剽剥儒墨之说而所主张的庄出儒门。宋明至今,主此说者于每见当世大家。其于思想史则在于儒道之间存在着互补通变之基础和逻辑。通变的可能和互补的基础在于极致处同源又同归。章郭以颜回和庄子为接应深入辨析儒道通变,既是庄出颜氏之深化,亦该假说之价值所在。余英时就《十批》挑起的钱郭之争,引起了包括白寿彝、翟清福、傅杰等,甚至民间持续数十年之聚讼。钱穆后出之庄学著论新说皆一如章郭。钱未出注并非其不诚实。面对现代学术转型期的民国学风,尤其是面对以新我国学、更造文化为己任之求新派在热切地想重整乾坤、再造中华时,后学过多苛察了当时本是求新派彼此呼应的风气,而过少置问题本身于宋元以降之学术史背景。后学当同情地进入彼时之当下,如以当下入彼时,质证前贤,岂非以孟庄时代之儒道质诸春秋之孔老!殊不知庄孟尔汝之别,不能掩盖孔老相得之雅。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是位恪守传统伦理学说的清末学者。然即使是这样一位“粹然儒者”,其文艺美学思想在吸取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渗透了道家的变易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诗艺引向了精微。刘氏之儒道互补的审美意识有力地佐证了“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学的主流”这一命题。本文主要探讨刘氏文学思想中儒道互补的契机、物化形式及意义,由此探究中国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互补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家到了庄子时代,道家思想才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理论抽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庄子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揭示了认识的相对性,研究了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思维触及到本质(规律)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思想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认识论思想也影响到我国后来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但他过份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性,滑向了相对主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庄子认识论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根源上,一种观点是认为庄子否认并排…  相似文献   

11.
战国之世,儒、墨两家彼此诘难,各自标榜其治国理政之道。过去学者多措意于儒墨之争,对二者的融合则关注不足。清华简第八辑《邦家之政》与《治邦之道》的刊布,为重新审视战国儒墨融合现象及其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战国时期,社会面临急剧转型与深刻变革,为适应列国富国强兵的现实政治需求,诸子学说多有互补与渗透,儒墨融合便是在此背景下促成的。  相似文献   

12.
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颉颃,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汇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儒道对立互补之比较,海内外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人虽多有言及,却语焉未详.本文试图就此展开一些议论.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张小燕 《兰州学刊》2007,(12):23-24,192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先秦是儒学、道学的奠基时代,两汉是道学、儒学先后占主导的时代,魏晋隋唐是儒、道、佛的斗争和交融时代,宋明是"三教合一"时代,清朝是儒学和道学的完成时代.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解释儒道互补的文化密码,是儒道互补文化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即相互冲”突、对立,又相互补充、融合,对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以及民族文化—一心理结构等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道互补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绘画与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却日益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其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诗与画的相似相容;二是艺术语言的不同:诗与画的相异相吸;三是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则表现为诗意画(以诗为画)、题画诗(以画为诗)、诗画合一(诗画一体)和图像诗等四类。古代画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当代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嵇喜是魏晋玄学名士嵇康之兄。嵇康因其对庄子之道的执着追求和对《庄子》之文的大量引用,在魏晋庄学史上,备受瞩目。生活在嵇康阴影里的嵇喜,则被视为俗人而遭受讥讽和冷落。比较兄弟二人的赠答诗及其生平经历可见,嵇喜和嵇康同受庄子思想影响,但其接受却完全不同:如果说嵇康的接受偏离了庄子思想的实际,嵇喜的接受则更接近庄子思想的实质;如果说嵇康是儒道对立的代表,那么嵇喜则是儒道兼修的典范。嵇喜外儒内道的实践表明,儒道的对立并不影响儒道的相通,儒道的对立是学理层面上的,儒道的相通则是实践层面上的。嵇喜的成功就在于其儒道互补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21,(4)
儒家与墨家作为先秦两大显学,曾共创轴心时代的中华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不相容,还是相用或互补,成为自古至今一直被讨论的话题。随着近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工作的逐步展开,儒墨两大学派之间的学理关系,以及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鉴于此,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山东大学、中国墨子学会和滕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意在探讨儒墨两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推进儒墨思想融合研究,真正形成能够代表中国的、多种思想有机组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本刊选取此次研讨会中的五篇论文组成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刘丽 《殷都学刊》2007,(3):64-6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汉代的文学观是儒家思想占居着统治地位。事实上,两汉思想是有差异的,其经历了汉初的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到儒道互补、再到汉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这样的一个逐渐演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对屈原《离骚》的评价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和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炽 《江汉论坛》2007,(2):12-17
一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由殷周时期的<易经>所奠定、经由战国时期的<易大传>而形成的易文化传统.<易大传>所开出的儒家易学与道家易学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两大主流.后汉时期西来的佛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因儒道二家的影响而渐与易道契合,是以形成文化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文化并立的状况.所谓"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表征和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儒道佛三教的人生哲学之特点及其异同的分析,探讨了儒道佛三教的相通互摄与相异互补。文章认为,在21世纪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儒道佛人生哲学可以继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