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作为缺少公民意识的中国面临着建设公民文化的重任。虽然当前的公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却存在公民教育形式化、市民意识的缺失、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等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为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为当下公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探索公民意识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寻求强化我国公民意识的途径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公民”这一概念的出现而产生和形成的。在古代和中世纪,有“臣民”“子民”的说法,但无“公民”的概念。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变革社会成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确立体现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平等身份关系。在资产阶级革命首先…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意识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是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必须基于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增强公民意识,是摆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一、公民意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公民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公民意识是个人对这一基本角色权利与义务自觉认识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展现着公民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公民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化事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借鉴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加强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爱国主义,主体意识与民族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自由、平等意识等。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在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在学生参与和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张敏  杜时忠 《江汉论坛》2012,(5):126-131
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不仅意味着公民培养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公共使命,而且昭示着学校教育是学生公民精神养成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私利性倾向、教育不公平与自我封闭现象及学校公共生活的无序等共同冲击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公民精神养成。从公民精神养成的角度看,需要从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鼓励家长、公众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营造学校公共生活等方面来保障学校教育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6.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是两个常用的政治学术语。本文在简要申述二者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只有把它们置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公民政治、政党政治的活力与魅力、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才能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刘学斌 《阴山学刊》2008,21(2):98-10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大量合格公民的存在为基础。因此,公民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公民教育不仅有助于改进公民教育,也有利于加深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为了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公民教育在指导理念上应灌注和谐哲学,在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合作、规则、协商等意识。注重提高知识水平、实际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培养诚信等公共道德。  相似文献   

8.
陆静  任桂荣 《理论界》2009,(4):44-45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公民能否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于公民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要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冲突,我国公民除了要遵循价值优先原则、逻辑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原则、个人完善与社会至善相统一原则等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则,以保证做出正确的选择,增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研究笔谈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本刊与广东教育学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育研究中心”于5月17日联合举办了一次“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此处编发这次会议的部分观点,以...  相似文献   

10.
自下而上的以公民社会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本位观”相较于自上而下的以政治权力结构改革为基础的“权威本位观”更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没有公民社区就没有公民社会.公民社区建设是公民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和抓手,以公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掀起一场公民社区建设运动,推动私人的公民化,尤其是农民的公民化是打破中国现代化所面临挑战和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