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生态型土地整理。介绍了中国土地整理的现状、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及意义,指出现阶段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产出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纯收益的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无自筹资金,项目资金运行状况良好;土地整理可以大大增加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农业产出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阐述乡村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整理对改善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探讨了乡村旅游和土地整理的内在关系:即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可改善部分村庄环境的脏乱差,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给游人留下的良好印象,扩大了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拓展了土地整理的内涵,最后探讨了土地整理引入乡村旅游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权属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利益敏感的行为,又是土地整理必然涉及的一个环节,是土地整理工作的核心,同时是土地整理区别于其他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山东省阳信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进行土地权属调整的意义、土地整理中涉及的土地产权及其界定、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管理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几个方面对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常德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 ,采用Geostar软件对常德市土地整理开发潜力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息提取 ,运用Logistic模型对常德市土地整理开发潜力的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常德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保持在一定的许可区间 ,但已接近土地承载力极限。因此 ,必须调整土地利用内部结构 ,开发未利用地 ,提高耕地的高效性和集约性 ,发挥土地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开发整理有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有限、土地开发整理难度逐渐增大等限制因素,存在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资金、没有根据后备资源地域性特点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忽视生态效益、开发大干整理、重数量轻质量、补充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为此,需要从提高认识、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小流域治理、农田改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结合、正确把握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坚持服务“三农”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景观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田、水、路、林、村作为景观化潜力评价指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评价方法,对土地整理景观化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地整理景观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评估。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在土地整理景观化设计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手法,将斑块、廊道和基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动力学原理透析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总结了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成效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探索和实践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居点等建设用地整理等措施,以促进耕地保护系统的稳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芮城县学张乡土地整理项目的现状,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分析了土地整理效益.并对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预算价格、施工单位、审批时间和规划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运行程序表明,土地供应价格由土地收购成本、土地整理储备成本和预期土地增值收益三部分组成.因此,理性引导土地供应价格必须控制好土地收购、土地整理储备、土地供应这三个环节.在土地收购阶段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收购补偿;设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控制土地收购成本.在土地整理储备阶段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土地整理成本.在土地供应阶段要改进现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方式,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改革土地出让金管理办法,防止地方政府抬高地价增加土地出让收益;全面清算土地增值税,严厉打击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从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稀缺原理、地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动态平衡原理与系统工程理论等。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较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决定了应加强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措施有:严格贯彻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拓展耕地保护思路;重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明晰和稳定土地开发产权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制度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耕地保护与深化土地开发整理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沿海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涵义基础上 ,从福建省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现状出发 ,分析该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优劣势 ,提出福建沿海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太谷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科学界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分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个特征,结 合太谷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问题中存在的主要症结,提出了太谷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对 策,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 衡;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减轻土地承载压力;加强土地法制宣传教育,加 大执法力度等五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阐明土地整理评价新增耕地质量必要性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南方丘陵区新增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 ,筛选有效土层厚度、排灌设施、台面坡度、交通通达度、土壤质地、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指标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对新增耕地质量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万州区城镇占地移民安置的基本情况,分析占地移民安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占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计算模型、相关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的支持下,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分析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每年约有0.6%的草地景观发生了变化,约有0.3%的耕地景观发生了变化;水体与未利用地景观的稳定性最好,每年发生变化的仅有0.05%左右.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南昌县为最高,每年有近4.9%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发生了变化;进贤县为最小,每年只有约0.046%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发生了变化.土地综合动态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有较好的相关性,由于受到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土地政策的影响,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004年较1992年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耕地流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数量的净变化是土地双向变化的结果。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基础上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辅助方法:列表清单法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对福建省及各设区市耕地流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省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福建省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模型是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能非常直观地表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文章基于该模型,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级市2000--2005年耕地资源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河南省各地级市耕地利用情况差异悬殊;(2)河南省耕地生态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3)河南省耕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程度相对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2020年的LUCC遥感数据对黑龙江省13个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土地供给压力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呈均衡转换态势,部分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用地的侵占;相比于耕地和草地的影响,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更高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