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殷周汉语名量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铮 《殷都学刊》2009,30(3):111-115
论文分析了殿商西周的甲骨文、金文语料,经过辨析考证,认为其中只有集体量词、容器量词、度量衡量词,还没有出现个体量词.论文对以往认为是个体量词的词义和用法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有许多树木个体量词,这些量词主要有"树"、"株"、"栽"、"棵"、"颗"、"根"、"枝"、"个"、"本"、"条"、"头"、"竿"等。这些量词有的在先秦即已出现,有的则相对出现较晚;有的在汉语史中逐渐消失,为其他量词所替代,有的则一直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到清代仍见使用的树木个体量词主要有"株"、"棵"、"颗"、"根"、"树"、"竿"、"枝"、"个"、"本"等,其中,"株"、"棵"是古代最为重要的两个树木个体量词,明清时"株"的部分功能已为"棵"所代替。到现代汉语中,包括"株"等其他树木个体量词多为"棵"所替代。  相似文献   

3.
"轮"是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一个量词单位。它产生之后,辗转流传一直使用至今,然而在从古到今的传承过渡中,它的称量功能和称量范围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其形成伊始的表意功能及其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看出,量词"轮"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取决于汉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同时也与汉语量词体系的日益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12):166-173
名量词"所"由处所词"所"变化而来,学界以往对名量词"所"的历史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对量词"所"的源形式及其变化机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量词"所"最早产生于秦代,但仅指称瘢痕、印迹单位,指建筑物单位到汉代才出现。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量词"所"的指称功能趋于泛化。唐代以后,量词"所"又倾向于专门表示建筑物的计数单位,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量词"所"并非来源于指称建筑物的名词"所",而是来源于表示处所的"所",即由具体事物占据的空间处所而转指事物的单位,发生转指变化的机制是认知转喻(metonymy)。转喻是汉语量词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量词的分类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有关量词的分类,有的以语义为基础进行平面划分,即按"数+量±的+名"的标准进行划分。本文提出,按照"±必要"将量词首先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两个大类,然后每级一个分类标准,对非个体量词作下位划分,最终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分类系统。这种分类可以较好地解决对外汉语数学中一些量词类属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常表示个体事物的量词具有严格的语义分类功能,但是长沙话里的“只”缺乏这种分类功能。它是一个使用范围极广的泛量词。本文力图对长沙话里“只”的使用法范围作一个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动量词"遍"最早见于<墨子>,在先秦文献中只孤零零的一例.考察动量词"遍"在早期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其最初只与特定的动词搭配,且限见于一定范围,特定篇章或者少数作者笔下.  相似文献   

8.
杜鹃 《北方论丛》2005,(3):59-62
"两"一词出现很早.做量词的"两",在先秦典籍文献、铭文中使用较多,可指称车、长度、衣物、重量.从现有材料看,"两"的字本义是一系列量词义项衍生的源头,而词本义是"两"后世意义引申的中轴.研究量词"两"各个义项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出这个词的整体面貌,并对"辆"()"等后起字和"乘""双"等相关词的产生、发展有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汉语名量词起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词又可以分成名量词和动量词.关于名量词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首先分析了汉语名量词的起源的一些观点的不足,然后从韵律方面对名量词进行考察.汉语的韵律促成了"名+数+名4"的产生,从而为汉语量词的发展提供了语法槽,然后通过词汇替换、语法化等手段,产生了汉语量词.汉语量词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将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数词+量词"格式视为主谓结构,这是说不通的。"数词+量词+之+名词"格式出现在"数词+量词+名词"式之后,用例也很少,是"数词+量词+之+名词"式的变异形式,而不是源头,"数词+量词+名词"格式的源头是"名词+数词+量词"格式。跟英语和日语等语言要在"数词+量词"与"名词"之间添加助词不同,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格式中一般不含"之"字,因为它是在"名词+数词+量词"格式的省略转化形式——"量词+名词"式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而不是在"数词+量词"的基础上添加"名词"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动量词"和"产生于宋朝,是由动词"应和"义发展而来的.它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动量词"会"的影响,继续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在同义词系统内部成员类化规律的作用下不断缩小使用范围,最后只有两种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2.
"点"本义为"玷污",动词,引申为名词"污点,小黑点",并由这一引申义虚化为量词,用于计量"形状为小黑点的物类",这一用法在南北朝已出现。至唐代量词"点"的用法有所发展,泛化出计量"实体/非实体的小点",表"些少"的不定量词,以及"计量声音、时间"的用法。到了现当代,主要用作表人和事物的数量少并且不确定的不定量物量词。  相似文献   

13.
西周金文量词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 《北方论丛》2006,(2):60-62
整理出西周金文中的量词39个,其中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容器量诃、度量衡及货币单位量词和其他量词等五类。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在句中作定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其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名词的搭配选择关系小。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的量词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可见西周处于量词产生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选取唐宋、金元、明清三个时期的语料,对"动量词+儿"用法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分析,力求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广州话与普通话名量词差异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话与普通话名量词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种种原因,南北地区对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不完全一致。二,古时南方汉人与土著混杂,语言互相影响,广州话吸收了部分古越语量词,普通话则没有。三,有些名量词是因事物的形状表量,由于事物千姿百态,因而广州话与普通话名量词出现差异。四,有些名量词是取其修辞意义而扩大使用范围的,但广州话与普通话扩大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酷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发生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虐/被虐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呈现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现实处境、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处于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个体或群体往往以强/弱、施虐/受虐、杀/被杀等主动/被动浑然一体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7.
论"存在"     
在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中,"存在"是一阶量词,但作为谓词的"存在"也是可以表达的.肯定"存在"的量词用法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作为谓词的"存在".蒯因消除单称句中的名字、将"存在"一律处理为量词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不存在"难题.承认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确有本体论承诺的差异,就必须承认"存在"的谓词用法.通过在逻辑语言中表示出不同...  相似文献   

18.
形声字"豫"从"象"得义,说明豫地有象;"个"本为名词,指竹竿,后语法化为一般量词,说明中原地区曾盛产竹子;"贝"族字多于钱财相关,反映了贝曾是古代的实物货币,贝的大量而广泛使用说明此地曾产贝类."象"、"竹"与"贝"均为亚热带或水族物产,现在在中原地区已消失或很少见,说明古中原气候跟现在比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语"望梅止渴"也能说明类似问题.考古学及地理学的成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道德、由行为走向内心的变化历程.先贤给出了"德"范畴的词源发展、基本涵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没有从义理的角度论证"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品格、精神定势、心性结构等,"德"所具有的义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开掘.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德所具有的中性色彩和非伦理意义,揭示"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和规定,表征个体的全部和整体,显示个体和他者的分离和分化及由此而来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部"的本义出发,探讨了量词"部"的发展来源,并从古汉和现汉中总结与量词"部"搭配的名词类别。"部"通过转喻,将由各部分组成为整体的这类名词进行范畴化,形成其搭配体系。与量词"本"与"台"进行对比,发现量词"部"范畴化后的名词内部具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