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创作《史记》一书的理论与实践,详见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其中主要是说:他著述《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是懂得天文星历的,曾主持过汉武帝时期修订历法的工作。因此,他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显然和风靡当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受”等诸凡“多条祥”的说教是绝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在何地? 《太史公自序》明言:“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那么,龙门在何处?究竟在现在的陕西韩城县境内,还是在现在山西河津县境内?需要作一番分析。一、历史上的龙门是指现今的山西河津县。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史”说考辨孟修祥称杜诗为“诗史”,本自晚唐孟。他的《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名号一出,遂成定论。自唐至今,以“诗史”称誉杜甫,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何谓“诗史”?在笔者所...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后人对"文气"说的内涵有许多歧解.在认真地考察辨析前人各种解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文气"说的源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气"之"气"是指文章的创作和阅读在展开过程中的流畅程度,"气"之"清浊"是指"文气"流动的轻畅或重滞这一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露布的起源有四种典型观点:“贾洪说”、“后魏说”、“汉代说”和“纬书说”.“纬书说”支持者以“武露布”—语为依据,但对词意理解存在偏差,故观点不能成立.露布一词产生于汉代,但在当时应作动词理解,是政令文体的传播方式之一.汉魏之交,露布由传播方式转而代表被传播的文书本身,文体正式生成,但在内容及形式上并不固定.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且有了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因此这一时期是文体的成熟与定型期.  相似文献   

6.
蔡彦峰 《云梦学刊》2007,28(3):50-54
从《楚辞》相关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来看,屈原的确曾遭到流放。但由于资料缺乏以及有关的重要文献记载的出入,汉代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考察屈原流放的问题,对《楚辞》具体作品的创作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的内容等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廖晓晴 《文史哲》2012,(4):72-82
章学诚史志理论的核心是"史意"。由于章氏生前未对"史意"这一概念作过明确的诠释,导致后世学者对此争论不休。学界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长期达不成共识,症结在于学者们从概念到概念的求证方式,即只在章氏有关史意的某些字句上做文章。若将章氏有关"史意"概念的论述,与其史志理论及其修志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即从章氏之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修志实践和校雠学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相互印证和深入探讨,不难得出章氏"史意"特指内涵乃是探索事物发展过程中规律性认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尚书》孔传,旧说为西汉孔安国作,宋人始疑之,明清人考定为后人伪托,作者或为东晋后期人,今人或以其为东晋孔安国所作。然东晋孔安国(327?~408)者,学界鲜有关注,其生平事迹旧史记载甚略,故详考其家族世系及安国行第、生年、历官、文事等。  相似文献   

9.
略说司马迁与《诗经》研究蒋立甫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司马迁虽然没有研究《诗经》的专书传世,但在《史记》中涉及《诗》者却有七十余处。其中有直接取《诗》为史料,有引《诗》证史,有对《诗》时代、编辑的说明,有诗篇本事记载、内容评析,有关于《诗》与音乐、教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尚书》的“知行说”产生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孔子的“学知行说”产生于钢铁文明的春秋时代,二者都是官员培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都强调君子躬亲实践国家治理之学的极端重要性。前者虽然包含了理论学习的含义,但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后者则特别强调学习国家治理理论对培养官员、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春秋至今最重要的国家治理哲学。战国至今长期轻忽“学知行说”,而将“知行说”抽象化为教育哲学,这对国家治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精简官员”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人们大都要提及贞观初年,唐太宗曾把中央政府机构的官员从原来的“二千多人”,精简为“六百多人”。比“隋朝、唐初和后来的开元年间的数字少四分之三”。甚至有人把这件事,誉为贞观时期的善政之“首”。但是,我认为,此说证据不足,很难使人首肯。  相似文献   

12.
黄素志发明滦州影戏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素志发明滦州影戏说,是关于滦州影戏创始问题影响最大的说法,并被一些学者当作事实看待。这是关系到滦州影戏何以形成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辨,还原事实真相。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只能是一种传说,甚至不排除李脱尘伪造的可能,我们在使用相关材料时应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代南方的巴、虎方和荆楚,三者间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名族称上是否有相通之处,过去文献多付诸阙如,颇难稽考其详。朱俊明同志在《古荆为巴说》中认为,荆楚不同族,荆应当是虎即虎方,而虎方是巴,故荆应为巴。这个问题的提出,作为一种探索无疑有益,然而于殷周问史迹却未必能够相合。殷周之际的巴、虎方和荆楚,固属“小国寡民”,作用和影响或不至于很大,但其间的关系却涉及到先秦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因而有必要对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问题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没有司马迁的卒年重要。清代和当代的学者把这两个问题的考证联系起来,以考证《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做为司马迁卒年考证的重要依据,来解决这个千古疑案。因此,《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可是迄今仍无确论。笔者想对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老子对于“愚”、“智”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观点与表述方法。历来研究老子者,多未能理解这一点。囿于其“绝圣弃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等词句,认为老子意欲愚民,持这种观点者,由来已久。如吴澄云:“老子生于衰世……其民浇伪而有知;善为道者,化民为淳朴,非欲使之明,但欲使之愚而已。”(《道德真经注》)建国以来,老子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几乎众口一词,断定老子反对一切科学文化,主张愚民。论定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者,持的是这种观点,如张立文同志;认为老子是反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的同志,也依然存在是否欲愚民  相似文献   

16.
戊戌年天津阅兵“兵变”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的戊戌维新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留下了诸多耐人寻索的历史疑案.近年来,围绕翁同龢罢相的导因、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以及康有为“衣带诏”的真伪等问题,史学界展开了讨论.但对曾经风闻一时的天津阅兵“兵变”说,尚无专文论述.本文拟根据现有材料,对此作一些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正>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部族政权中,是否存在过象魏晋南朝时期世兵制度下那样的士家和兵户,这是研究十六国时期兵制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疑问。本文试图从营户、镇户及其与兵户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十六国时期的兵制作些考证和辨析。错误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文字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德"、"道"、"心"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心雕龙》中《征圣》、《宗经》等篇得出:《原道》之"文德"通于"文道",都是指"文"本身的存在样式与生成方式,以至微至妙之变化为基本特征;"文"与"道"、"德"须臾难分,"文"外别无"道","文"外亦无"德"。同时神以通明、圣以化用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充实了刘勰自己开篇标举的"文德"论的内涵,进而使得"象"与"心"走向文论体系的前沿。  相似文献   

19.
廖名春 《河北学刊》2004,24(2):88-93
中国学者中最早系统论证孔子与《周易》无涉的当为钱穆。在此之前,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已有此说。因此,不能说这一 著名的疑古论点没有日本汉学的影响。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记载来看,否定孔子与《周易》经、传有关,显然是不能成立 的。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可以分为正文古文和重文古文,而部件古文则是正文古文的其中一类.前人对部件古文的研究甚少,主要只是进行零星的订正.文章拟对所有部件古文(共计48例)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对部件古文诸疑作出一个较统一的解释.为此,文章将采取以下三种比较方法来研究部件古文,即:1.比较部件古文与重文古文;2.系联合该古文部件的所有字,对比其字形说解;3.对比大徐本、小徐本的部件古文.通过比较,文章指出:所有部件古文都非许书原有,而是后人根据许书重文妄加附益而成,其中偶有二徐注语误入正文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