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成 《理论界》2007,1(2):192-19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被正式提出到孙中山逝世,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最后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三次嬗变。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进步,使其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地修正、充实、完善。梳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嬗变的轨迹,利于我们学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2.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他在追述“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时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门“因袭”传统文化是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新思想。‘“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政纲中影响巨大,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在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言论中,孙中山从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有益于革命需要的东西,并适时地赋予其新的意义。从“驱除邀虏,恢复中华”中,可以看出,孙中…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同盟会成立前,其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未能完全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同盟会成立后,从本质上说,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但因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会党群众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满的号召,加之他对帝国主义列强有幻想,同时又必须与立宪派在反满的问题上划清界限。所以,孙中山仍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局限。民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有过一些不很正确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解他为大汉族主义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了新的飞跃。他非常明确地阐明了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他民族主义思想遗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国际主义倾向;孙中山反对列强侵略,但他又带有和平主义倾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所以,他坚持对友好邻邦“益增睦谊”的原则,主张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列强。他强调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将其一生奉献给世界和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丽华 《江汉论坛》2006,1(11):71-73
华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华夷观念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以后的革命进程中,孙中山通过不断的补弊纠偏,最终突破了华夷观念的束缚,使民族主义走向成熟与完善,并最终完成了向新民族主义的转变。孙中山民族主义虽然脱胎于传统的华夷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因素,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动反清革命的最有力的武器,与历史上的“反清复明”不同,它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五十年以来 ,大陆学者对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即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之源流 ,内涵、性质和作用 ,以及学术研究力量、成果和水准 ,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以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1924年1月至3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使孙中山对民族主义予以新的诠释,诸如把反帝思想加入民族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反对世界主义等。但其中也有一些认识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概念的出现要早于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可以用"革命排满"来概括,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该口号很大程度上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成份,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动员效果,并引导了辛亥革命顺利进行。"五四"以后,孙中山力图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致力于为其民族主义注入新的内容,以图在中国寻找到一个可以广泛动员民众的口号,不平等条约概念应时而出。当三民主义被解释为是为了打倒不平等这一层面,而民族主义专是"对外打不平",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就水到渠成了。苏俄与早期中共在促进孙中山将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苏俄将民族自由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相结合的宣言无疑给孙中山以启迪。孙与苏俄的合作所求的不仅是外交,而是舆论和人心,争取的是寄予苏俄无限希望的国人。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他最先提出国内各少数民族“自决自治”的主张,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理论的精髓是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主张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的连接段云章19世纪下半叶以降,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潮流竞奔于世,一些先进中国人在考虑中国发展道路时,亟图把中国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连接,这是一个迄今犹在探索的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历史难题。孙中山曾在这方面殚思竭虑,图辟...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中国本土文化被予以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大同"一词首见《礼记.礼运》篇,近现代思想家从康有为、孙中山到李大钊、蔡元培都对大同理想津津乐道。其中,孙中山的大同理想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蓝图,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因此,解读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有助于加深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同时可以直观地领悟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政纲中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大致经历了反满—独立—平等的嬗变。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既具有对当时反满革命的直接鼓动作用,也体现在此后历次反对外来殖民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中。就其当代价值和影响来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强调整体性原则,以谋求国家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和平性、开放性特点,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长远目标,努力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等内容,无论是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倡导国族主义,坚持文化历史意义的中华民族和政治法理意义的中国相一致相叠合;旗帜鲜明的反对分裂、反对两国论.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指出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是从民族主义中发生起来的.他认为,实业是人类文明发达之基,只有实业发达,才能救贫和救亡.对外开放,是民族主义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个人和社会、小我和大我,不是一个是非问题.在当时民族十分危急的形势下,他着重倡导国家的自由,而这又是以人为目的、为指归的.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晚年对西方社会哲学的批判与对儒家政治哲学的褒扬姜义华1924年1至3月孙中山在广州所作的民族主义演讲中,特别褒扬《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一再说明“中国古时有很好的政治哲学”,“欧美的国家近来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在国际第二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 中国·台北) 上的演讲稿。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根基、外延和内涵,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特刊出以饔读者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的“苏俄转向”的解释,学界一直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已经解密的档案的分析,认为这一转向乃是孙中山在寻求国家统一过程中,与国内各政治、军事的实力角逐的结果,也是选择在华国际的势力,尤其是在与苏俄的物质援助及意识形态输入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孙中山对政治的纯技术化对待的产物。这一转向,预示着近代中国由传统的道德政治向现代的技术政治的转型,它将中国带入欧美霸权与苏俄霸权两极对抗的世界权力结构之中。孙中山晚年的民族主义在为中国奠定统一基础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苏俄国际战略的牺牲品,民族主义与利害关系的亲缘由此得以充分体现,它所遗留的政治后果还有待进一步清理。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孙中山出于实施民生主义、克服国家危机、树立国民信心三方面的 考虑,提出一个宏大的引资筑路计划,但由于计划本身缺陷以及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并未得到多数国人的赞同。待时局恶化,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三民主义思想由旧到新的发展变化一样,其民族主义思想也有一个由旧到新的发展变化。一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由于其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逐步尖锐化,中国人民不断地起来进行反对外国资本侵略和国内民族压迫的革命斗争,其首要任务就是“争取一般政治自由,尤其是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参看《列宁文选》两卷集,第一卷,第826、827页)作为承前启后的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其从事救国救民的奋斗过程中,立足于“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文化而融贯之”,“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光大之”,融铸而成三民主义,用于指导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运动。本文拟就孙中山如何融汇陶铸东西方思想文化以成其三民主义学说这个问题,略抒管见,以向行家请教。 一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反清排满”。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种族观念与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新的思想文化养料,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