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早期思想?文化大革命前长期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一八九五年前,孙基本上是个改良主义者;有的人则主张这时革命思想是主要的;也有人觉得孙这时虽有革命思想,而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改良思想。孰是孰非?一直没有定评。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孙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志认为,在兴中会成立以前,孙中山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或者认为孙在这时虽有某些革命思想,但占主导、支配地位的是改良主义思想。有的同志则认为,兴中会成立以前,孙中山“不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或者认为孙中山这时的思想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受到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起主导、支配作用的一直是革命救国的思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孙中山“一开始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自己曾经多次谈及何时产生革命思想的问题。一九一九年,他在《孙文学说》中认为:“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  相似文献   

3.
也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评价问题,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从近年来争论的焦点来看,主要集中于上书的意图与性质方面。概括言之,有下述四种意见:第一,“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劝说“李鸿章造反”;第二,甲午战前孙中山的思想中,虽有一些改良主义成分,但“革命的要求”则占主导地位,故不能仅据上书李鸿章一事,就断言孙当时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第三,孙中山于1894年前已经确立了“反满救国”的道路,因而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为了试探他“对反满的态度”,但此时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尚未形成;第四,上书目的是为了“求知于李鸿章”,想通过他实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其性质是“具有革命思想的改良主义。”下面打算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过去凡是论及孙中山思想发展道路问题的,一般都认为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有的说是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以前),他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在这以后,他才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逐步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1924年国共合作,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加者。换言之,就是认为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从改良主义到旧民主主义,再到新民主主义。 笔者认为,孙中山对中国的政治变革,他的主导思想一直是革命的,思想发展的过程只有两个阶段,一次转变。即他原来是服膺于白己所刨导的旧三民主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转变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热心赞助和积极实行者。而1924年重新解释三民主  相似文献   

5.
读了罗澍伟同志的大作《关于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性质和评价》(载《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很受启发。同时,也有几点不同意见,特提出商榷。 一、“改良主义”是否“改良”的“两面性”之一 罗文认为,“改良具有两面性,而改良主义则以对抗革命为目的,是‘改良’的保守、反动方面,或向保守、反动方向的发展。”这是笔者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反帝爱国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对影响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内在因素——反帝爱国思想,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分析;认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导致的民族危机而引起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能不断用新的进步思想,来修改、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反帝爱国思想乃其内在因素,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乃其重要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是他早期的光辉业绩。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如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①或者说“是极少数的热衷于西方思想的人做出来的事,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思想倾向及其意义,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手稿》的异化观与审美观,不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譬如,蔡仪同志概括地写道:《手稿》“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原则是它的根本思想”①,并认为《手稿》“那些关于人的本质异化这个中心论点的论述,表现人本主义原则的论述,也即《手稿》的主导的思想倾向而为有些人特别欣赏的论述,有些是空洞抽象而毫无意义,有些则是不切实际而根本错误的。前者如所谓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人性的复归等;后者如所谓阶级和私有制是劳动异化的产物等。”②而郭因同志则认为:“从《手稿》到《资本论》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手稿》的思想,是成熟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③再譬如,蔡仪同志说:“我们认为《手稿》中所谓‘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语句,根本不是表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而是表现人本主义原则的。”④而郭因同志则认为:“‘人的对象化’‘自然人化’的观点解决了美在哪里的问题”⑤,等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手,在民主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一生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断探求,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始终百折不挠地坚持革命。 孙中山从一八九四年组织《兴中会》起,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这时甲午战争已经爆发,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清政府军队的节节败退,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使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是他早期的光辉业绩。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如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①或者说“是极少数的热衷于西方思想的人做出来的事,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连”;②也有的夸大群众的自发斗争,如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和孙中山等人的领导没有多大关系;③还有的既否定个人、也否定群众的作用,鼓吹“自行灭亡论”,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的帝制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而  相似文献   

11.
马怡 《南都学坛》2010,30(3):1-9
《宣与幼孙少妇书》是居延汉简中一件颇值得辨识和研究的书信。有的研究者认为"此西汉夫寄妇书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与家书无干,"实乃某一烽燧戍卒对另一烽燧戍卒即‘宣’对‘幼孙少妇’之函件","幼孙"为男子名,"‘少妇’乃‘幼孙’之字"。以上两说皆有误。从《宣与幼孙少妇书》的释文、格式、称谓、礼节和内容来看,此信之写作是汉代边吏间的私人问讯与联络,而非公干;作信人"宣"是一位都吏,受信人"幼孙少妇"是一位候长及其妻子。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一九七三年出版现在仍继续发行的《三国演义》前言中,对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意义作了错误的否定的评价,认为“《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攻击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传‘忠’、‘义’等。”这种对《三国演义》主要思想意义的评价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这次革命曾在鲁迅先生的心中升起希望的曙光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一革命运动中去。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已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于1908年加入光复会,积极参加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活动。鲁迅先生“志在光复,时在谈话中流露出来。他认为‘改良’必败,誓做‘革命党之骁将’,这志向从不动摇”(沈瓞民《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先生回国后,在淅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经常激烈的痛斥清政府怎样腐败,怎样残杀革命者,宣传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绍兴后,人心振奋,由当时较有影响的越社发动,召开了一个大会,推举鲁迅先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哲学遗产。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同志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孙中山的哲学思想,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性质的估计并不一致。多数同志认为他属二元论。有的同志如艾思奇则认为:“中山先生的思想决不是二元论,而且是倾向唯物论的”,“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论自然不同,但在许多地方,仍然可以找到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要素”,“和辩证唯物论有许多接近的地方”。我认为后一种意见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说孙中山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不是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它有哪些重要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作一些不成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不是无情物”,然而语文教学如何传其情却历来争论不休。“文以载道”论者,主张以‘道’为主,甚或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道以文传”论者,则强调章句之学,以为只要讲清字词句章,学生也就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还有现在之教改,有的在高年级讲课如蜻蜓点水,而练习之多逼得学生不得不废寝忘食;有的“贩卖”“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使学生有味同嚼蜡之感;有的则强制性的规定所谓‘精讲’、和学生‘多练’的时间比例。这些见解我虽不能苟同,但也不想说长论短。我以为“教无定法”,孔子尚且主张“因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已六十周年了。他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历尽艰辛、坚韧不拔、再接再励,愈挫愈奋;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青少年时期,是孙中山一生立志革命,献身革命的奠基时期,因此,探讨这位伟大爱国者和革命家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就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孙中山早期思想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云,歧见层出。总起采讲,基本上有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桂林出版的《南风报》,是秘密的广西同盟会支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有人认为它是宣传革命、鼓吹革命的刊物,具有浓厚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色彩。但是,也有人认为它不是革命的刊物,而是“反对革命的刊物”,因为,“它和《南报》一样,主张军国主义,而以‘民族建国之思想’和‘知世界竞争之趋势’为‘确定’其军国主义的必要条件。它宣称‘不敢主排满革命’、‘不敢谤朝廷皇族’,它称革命军‘大逆不道’,是反对革命的刊物。”(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12月出版的张枬、王忍之编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笫862页)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关系到对《南风报》(包括《南报》在内)本性质的评价问题,到底哪一种符合实际呢?  相似文献   

18.
台湾得名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一九七八年,周维衍同志在《历史研究》第十期中撰文认为“早期台湾的名称最先是‘岛夷’,尔后则为‘雕题’、‘东鯷’;再由‘东鳀’演化成‘夷洲’。前三者音近意通,是以‘人’为本义;‘夷洲’则指‘地’而言,都是今天的台湾。”我以为三者都非台湾早期之名称。《禹贡》的“岛夷”不是台湾,亦非指岛居的夷人最早提到“岛夷”的是《禹贡》,有两处提及:一在冀州,“岛夷皮服”;一在扬州,  相似文献   

19.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20.
对法国大革命中的艾贝尔派,存在种种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他们是无政府自由派,有的认为他们是政治野心家,而更多的同志则把他们看成是城乡下层群众的代表。对艾贝尔派的看法究竟怎样才更切合实际呢?这是笔者想要在这里着重探讨的问题。 对几种看法的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