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于1902年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梁启超从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与必要条件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梁启超指出,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对政府实行“名誉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是新闻自由理论,但不是绝对的新闻自由,而是承担一定道德义务,并遵循一定法律规范的有限制的新闻自由;为了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实施,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五本”、“八德”的职业品格,必须“健全舆论”。如今,重温梁启超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对新闻学理论探讨与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料信息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理论的新发展   摘自 2001 2 26《中国新闻出版报》   匡代科在《新闻天地》 2001年论文版创刊号撰文《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理论的新发展》提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理论的新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舆论性质与功能的思想,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2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的党性原则,丰富了新时期加强新闻工作党性和加强党对新闻事业领导的科学内涵。 3坚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的发展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形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90年的新闻历程,始终坚持以党性原则为主要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联系实际,走出了一条起承转合的探索之路,在新闻实践中有六次主要的思想自觉,并且逐步形成了从思想自觉到理论自觉,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为抓手,逐步实现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规律自觉新境界。认真总结建党90年来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龙黎飞 《云梦学刊》2004,25(3):121-122
晚清巨子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基础之上,在自己长达27年的报业生涯中提出了许多新闻思想,其思想是随着新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一过程充满着一个“变”字,而变中又有不变。据此,可结合梁的政治思想及其经历梳理出梁的新闻思想的嬗演轨迹。  相似文献   

5.
自《南京零距离》以来,民生新闻进入今年,已经渡过了五个年头。这五年里,各省市地都在各尽所能进行有关民生新闻的尝试。但,结果如何呢?民生新闻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一日到廿一日,省新闻学会在连云港举办了一期学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读书班。参加的有省级和部分市县报纸、广播和电视台的同志。《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是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下,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通讯社合编出版的,全书分论述、作品、改稿三部分共一百二十三篇。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反映毛泽东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的一本重要文集。它的出版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新闻理论和实践,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对  相似文献   

7.
孙琳琳  霍泓 《理论界》2004,(6):223-224
文章从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历史入手,回顾了中国新闻教育86年的历史和新闻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新时期新闻教育进行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文章结合新闻教育的实际对今后新闻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自从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至今,中国环境新闻传播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历程。30年来,环境新闻传播经历了启蒙呐喊期、群体曝光期、环境议题多样化期三个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题材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影响力不断加大,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环境新闻在媒体处于弱势地位并被放逐于边缘,权力操控与资本的侵蚀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环境新闻自身又由于"运动型""一阵风"的不稳定状态很难形成权威性的影响,还缺乏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今后,在加大学术研究力度的同时,环境新闻传播应该朝着题材拓展、时空把握、主题深入开掘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期在改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治理方面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在中宣部新闻阅评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新闻阅评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个贡献”[1],明确将新闻阅评归入新闻学的范畴,并将其提到可作为“学”进行理论研究的高度。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新闻阅评10年实践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自1994年中宣部正式成立新闻阅评小组、开展新闻阅评工作以来,到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大部分地市的宣传部门都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制度,各新闻单位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闻阅评活动,新闻阅评已在各级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新闻和舆论都是以民意为根本,以事实为根据,以公证为生命的。新闻与舆论的关系如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新闻反映舆论。茂名有线广播电视台报道《东江河上有座无板桥事件连续报道之一——东江河上有座无板桥》就是新闻反映舆论的典型报道(此新闻荣获1999年广东省有线电视新闻二等奖、茂名新闻一等奖)。该报道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的:“最近有群众反映,茂南区镇盛镇荷谢东江口有座铁桥,桥板被人抽走,变成无板桥,数万村民过桥如高空走钢丝,险象环生。“由此可以说,通过新闻,把舆论——社会上一部分群众的议论在其中反映出来、揭露出来,引起众人知道。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是抓住了领导关心的、反复强调反复抓的问题,人民群众不满意而实际条件又完全可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新闻反映,从而发挥了正确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反映舆论,对舆论如实反映,这是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真实的反映。但是,新闻工作不能只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史既可以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又可以是历史学的特别分支,在20世纪,新闻传播史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沿其良好的惯性,2000年以来,新闻传播史研究更多重大突破,对这些研究中的专著、论文等现状加以介绍,给予评述。可鉴察其规律,体会其奥赜,也可发现其研究仍有相当空间,另也可以寻觅其未来研究这走势。  相似文献   

12.
柳溪 《云梦学刊》2013,(6):151-153
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涵有了丰富的拓展.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民众构成,以平民为主的传播内容,以市民为主的受众定位,以公民参与的传者构成,是当今民生新闻中民众的独特构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闻改革已进行了好几年,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习惯势力的束缚,至今仍未很好解决新闻与宣传的关系问题,这是妨碍新闻改革深化的一个因素。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社会现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它让人有新知;“宣传”是思想观点上的说服,目的在于使人信服其理。新闻与宣传的有机联系,构成有其独特功能的“新闻宣传”——既给予受众以新知,又从中进行思想观点上的说  相似文献   

14.
石先钰 《江汉论坛》2003,(1):118-120
在新闻传播的实际工作中,新闻侵权给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新闻机构应依法承担民事 责任。新闻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在构成条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上相比较均有其特殊性。由于新闻机构承担了新闻 传播的宪法使命,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新闻机构也应受到特殊的法律保护,享有责任豁免的一些特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故事化现象的出现,新闻故事写作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闻叙事也引起了新闻从业者及新闻研究者的重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没有相一致的地方?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哪些根本的分歧?新闻叙事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吸收文学叙事的优长?本文就此问题作了一系列尝试性分析,以期对当下新闻写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创新”越来越成为各学科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地球村”日益形成的局面下,新闻教育系统的陈旧性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新闻教育现状存在的诸多困境,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新闻创新:迎接WTO的挑战”研讨会上,新闻教育专家曾建雄教授指出:“新闻教育的雷同化、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创新能力,应大力进行新闻教育创新。”“大胆推行不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新闻传播人才,如新闻与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与网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①。丁柏铨教授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语言和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实现新闻语言表达多样化是有难度的.语言功力的欠缺是造成新闻播音千人一声的重要原因.目前有几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样式,但无论是哪种播报样式,都需要播音员在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力上下功夫.同时新闻播音也是有技巧和规律可循的,这些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策划这几年一直是个热点问题。新闻媒体热衷于新闻策划的原因是什么 ?新闻策划有几种基本的利益驱动模式 :(一 )传媒导向的新闻策划模式 ;(二 )传媒与商业导向的新闻策划模式 ;(三 )社会导向的新闻策划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起,笔者已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了二十年,二十年的记者生涯里,不敢说自己掌握了多高超的新闻写作本领,但对新闻写作中的数字运用倒是略有心得的,我的观点是: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应予重用、活用,但不可滥用。对数字在新闻中的作用,我想应有三点。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新闻伦理思想较之于晚清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报馆记者和新闻学者自觉地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论证记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使新闻伦理有了更为切实的指导性和说服力;从理论和实践上肃清"有闻必录"观念的流毒,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在记者道德修养中,特别强调"大丈夫"精神,鼓励新闻工作者勇于维护社会正义,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在社会责任上,更加强调记者要承担"史家"实录的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性和立场性为核心的新闻伦理观。这些新闻伦理思想在中国新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