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面临着产业升级的临界点.这一特殊背景是解释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和流动性过剩两难并存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经济增长面临回落、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就预示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水平跃进的契机.因此,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乏力和流动性过剩的两难困境,就必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未考虑充分就业,这就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经济增长作为长期问题不应该成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状况的恶化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增长。不考虑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充分就业与稳定币值之间并不冲突,因此,充分就业应该取代经济增长成为制定我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的战略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的问题。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或刚刚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进一步向前,就需要有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来指导,以使本国的经济由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因此,经济增长战略问题普遍受到重视。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经济增长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层次,是介乎于作为最高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增长方式的变化,实现经济有效增长能力的提高.在物质要素大量沉淀的今天,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使经济持久增长的新动力已不仅仅是物质要素,甚至也不是巨额资金,而是促使物质资源优化激活的智力、人才及机制,即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因素分解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实现碳减排。因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创新,是实现碳减排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性约束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融合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引导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促进社会分工、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比较低,反映出了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是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公平与效率的交织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追求"GDP主义",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了连带的社会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收入分配不公.那么,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公平合理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当仁不让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包容性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契合了经济法治建设的时代要...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将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把控制人口纳入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这是人类生态体系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抉择!诚然,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但问题从未变得象今天这样突出。古典经济学家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深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新的抉择马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如通货膨胀、农业滞后、国有企业仍未摆脱困境、社会分配不公、以及大幅度的经济波动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分不开的。所...  相似文献   

10.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问题,主要研究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关键是产业承接地的经济风险问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经济风险是产业升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劳动力失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重庆市宏观投资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投资推动重庆经济高速增长,投资效率决定着重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利用ICOR指标的分析表明,重庆直辖以来,投资效率不高且有恶化的趋势。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协调,表现为:第一产业投资薄弱;第三产业投资效率低却占用了大量的投资;第二产业的投资效率虽高于第三产业,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优化投资产业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对策是:加强第一产业基础建设投资;统筹协调第二产业投资,优化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提高房地产和公共事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城市化进程空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修正传统城市化指数基础上,从空间角度对重庆各区县城市化进程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空间集群现象;1998-2008年间重庆市各地区城市化第二产业比率指数和第三产业比率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明显增强;而城市化非农人口比率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年减弱。因此,将城市化重心转移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比单纯通过扩大城市范围、增加非农人口比例来提高城市化率更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成渝经济区:中国西部增长极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地处中国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居西部前列,然而就经济总量、人均GDP各项经济指标以及城市体系的完善程度而言,成渝经济区同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还尚需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对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进行多方面综合的可行性分析,探索成渝经济区发展为增长极的制约因素,并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国家战略目标,提出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坚持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了最终消费与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优化消费政策组合等扩大扩大内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加快及变化趋势,世界产业、技术转移趋势和特点,重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投资软环境等应对方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素。文章基于2000-2008年重庆40个区县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企业家精神促进了重庆经济增长,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滞后效应;但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对落后的两翼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文章认为这是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在此区域活跃度较高导致的。因此重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两面性,制定有利于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抑制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的实际出发,分别选取了反映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11个指标和反映重庆市经济发展的9个综合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重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关联度,并构建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仍然需要按照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行科学理性的调整,为优化重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面考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从相对宏观的整体角度去审视。本研究基于省域空间"三维视角"———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结构空间和资源要素空间配置三个视角,以重庆市为例,发现重庆市资源城市多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周边和渝东北翼地区,经济总量过多集中于发达都市城市圈,要素资源空间配置也反映出向发达地区集中的态势。这反映出资源型地区经济欠发达和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省域空间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设计,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与上海,同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同是国家直辖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老工业基地在改革调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向着现代工业基地迈进.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以重点行业为龙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但是,重庆与同处长江经济带的上海在工业效益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市在工业投资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城乡二元格局突出,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探讨重庆城镇化滞后的原因,认为重庆城镇化水平滞后在于其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不顺畅。要加快推进重庆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必须优化重庆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