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革"期间,"样板戏"传播遭遇抵制的缘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话语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中共高层对"样板戏"独霸文艺舞台造成的百花凋零局面的不满;"文革"受难者对"样板戏"的憎恶。"样板戏"传播遭遇抵制与厌弃的现象,证明了样板戏企图独霸文艺舞台、统合观众接受心理的悖谬与虚妄。  相似文献   

2.
“文革”主流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结束至今已有20多年,但是对于这段时间文学的研究尚还没有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由“文革”文学入手,通过大量小说、诗歌、样板戏等作品探讨这些文本形式的观念意味以及当时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进而通过文学思潮的研究,展示“文革”文学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在最终层面上揭示出“文革”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及其运作的历史维度和内在的文化逻辑,这是我们研究“文革”文学的主要思路.本文的论述限定在“文革”主流文学范围内,主要指的是这一时期的公开出版物,既包括阴谋文艺,又包括图解政策的文学创作,以及被多次修改的样板戏等.  相似文献   

3.
李松 《东方论坛》2008,(4):48-51,60
“样板戏”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样板戏”创作者试图将芭蕾舞的艺术程式、方法与技巧根据政治目的加以符号化,这反映了革命政治通过文艺实现美学化的表达。其吸收与改造的特点表现为:艺术形式方面,从歌剧改编为芭蕾舞剧;主题内容方面,从身体的超越演变为身体的规训;美学范畴方面,从优美走向壮美;美学风格方面,从典雅转变为刚烈。“样板戏”对芭蕾舞的吸收与改造在艺术的嫁接上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弥合的裂痕,有必要从整体性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将西方与俄苏左翼戏剧作为主体来考察其各异的历史进程与走向,至少可以发现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认清左翼戏剧因语境变化而发生的生存状况的改变及可能的存在时段;二是确立左翼戏剧能够保有其“反叛”与“颠覆”品格的必要语境,即适当民主的社会政治氛围、多元的意识形态空间与自由的话语权力。以此阐明在何种条件下左翼戏剧能够作为戏剧的“一翼”得以存在和发展,又在何种政治语境中无法生存,以至于消亡。  相似文献   

5.
群众-英雄话语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化石。“文革”期间,它被纳入国家权力机器,充当了激进文化派消除意识形态异己的话语霸权。作为话语,它以否定性形式而存在,其生产主体也呈现出“有”与“无”的矛盾态。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语录”随时控制着戏剧文本,规定人物的命运,另一方面,光线、构图、歌舞等技术因素也参与了话语修辞。历史证明,这种对话语的极度“提纯”的实验,不过是一场造神的虚妄。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内在“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7.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 ,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 ,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之说不是建立在充分占有材料和冷静客观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科学论断 ,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革”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要使“文革”文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必须摆脱“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说的误导  相似文献   

10.
“文革”的历史叙述——论“样板戏”的文学剧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样板戏”。一方面从社会文化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锲入 ,梳理“样板戏”的形成过程 ,以说明一体化的社会文化机制导致某种类型的文艺作品成为霸权话语的“样板” ,进而垄断文化领域的文化现象 ;同时 ,还从一体化的文化体制与体制化的知识分子关系上 ,反思体制化知识分子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 ,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原理 ,将七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样板戏”分为三种类型———拯救型、成长型和殉道型 ;并从主要角色与情节功能的具体分析中寻找类型形式与意义的关联 ,以辨析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其诞生历程离不开当时政治氛围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主题、内容、唱腔等方面的改编变动。从《沙家浜》这个典例,可窥见样板戏"一线二革三突出"的创作特点。样板戏在中国戏曲史中有着特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样板戏作为文革时期最具权威力量的文艺形式,依托国家权力机构的参与性力量获得了这一时期文艺传播的唯一合法权力。借助于全媒体的传播,样板戏将宰制意识形态渗入世俗生活之中,达致通俗性、普泛性目的,在文艺信息匮乏的文革时期,全媒体的传播使样板戏形成了普遍的信息环境,文化霸权在此信息环境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确立。样板戏的全媒体传播过程,帮助建构了全民共享的民族文化仪式,从而将个体整合到集体之中,强化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形成维系整个社会的统一调子。  相似文献   

13.
"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的传承与偏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观照“样板戏”话语 ,可以看出“样板戏”话语既是打上了深重“文革”时代烙印 ,负载政治理念的独特话语 ,也是在传统戏曲话语体制的基础上生成 ,对传统戏曲话语精髓有所传承有所偏离的戏曲话语。戏曲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有戏剧性的诗 ,所以话语富蕴诗情 ,形成了其特有的诗化特征。言情是一个形象甚而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是戏曲形象的整体性特征。文章从“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诗化特征的传承和言情特征的偏离两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文革"影像书写的艺术风格异彩纷呈,融合了中国几代导演的影像探索与追求。电影里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技巧,并分别营造出流动的情绪诗境、史诗风格的情境和超然的光色意境,导演将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寄寓其中。一定程度上,"文革"影像多元化的诗意风格以及别具匠心的蒙太奇技巧,都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含蓄美的特征,使"文革"历史的反思意境深远,极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旧剧革命"体现了新的意识形态对于传统戏曲借用和改造的意图与行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戏曲改革运动的先声。在平剧《逼上梁山》的编演过程中,这场"旧剧革命"的运行机制得到了具体呈现,它以"政治的需要"作为核心内容,同时也保留了民间审美资源的运作空间,显示出民间和政治两种话语和传统相互纠结、生成的张力关系与状态,并且对于当下的戏曲改革活动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特定的政治文化使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领袖、阶级关系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在“样板戏“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由人民与政党之间的恩情形成了政治伦理,由阶级内部的友爱与阶级之间的仇恨形成了革命伦理。政治伦理的性质决定了革命伦理的特点,革命伦理的内在关系反过来证明了政治伦理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京剧程式是京剧表演的语言,也是规训京剧演员的内容和方式。京剧样板戏通过程式建立了一套权力机制,用于规训民众的身体,从而规训民众的革命身份。民间表演对程式的解构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权力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党建工作一直是湖南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中的重点。在建国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湖南省高校各级党组织不断建立与健全,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给湖南高校党建工作造成了严重后果,其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9.
文革前17年新诗中的现实主义具有"应该是这样”的前瞻性写实倾向,这一写实倾向将新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但极左思潮的日益加剧,导致这一创作特色成为助长政治权威话语的图解手段,随着诗人主体的失落,现实主义也陷入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泥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