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理解中庸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思想体系,其中“中庸之道”是一种调和的理论,具有东方文明的精髓。许多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曲解。中庸虽有这些含意,但绝不是它的全部。“中庸者,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中庸”特色外交的渊源 (一)中国“中庸”特色外交的科学含义及形成 “中庸”观念是儒家追求的重要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中庸之道不仅能够当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而且还能当成解决国际问题的正确方法”(刘江霞:《中庸思想与现代领导艺术的提升》,《当代经济》2012年第2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无不体现着“中庸”的特色与实力.在“中庸”外交策略下,我国不但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也取得了时至今日的外交辉煌.中国这一特色外交也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重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尤要重视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庸之道--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翻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拂去历史的尘埃,那些灿烂而深邃的思想,常常让我们惊叹不已。中庸之道就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思想明珠。何谓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对“度”的正确  相似文献   

5.
选择的智慧     
李开复 《领导文萃》2007,(9):146-151
我觉得.作决策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作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商民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兼听则明、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内容相契合,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我们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协商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力、精神力、软实力,它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良的民族精神。而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哲学思维是从最深层次、最高层次指导支配看文化的发展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它的作用与功能不断的发挥,我国传统哲学是其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从长效机制的视角,对我国“治庸”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庸懒散”是中外共有的“官场病”,目前国内研究主流是“以问责促治庸”,旨在使人“不敢庸”;本文主张重在“以激励防庸治庸”,旨在使人“不愿庸、不能庸”,双管齐下,才能长效治庸。为此,梳理出11种基于不同制度的治庸长效机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思想,是现代领导思想和领导理论的资源库。指出“民为邦本”是现代领导思想的基点;“德法兼济”是现代领导举措的支点;“运筹帷幄”是现代领导思维的方向;“尚贤使能”是现代领导理事的原则;“明心正己”是现代领导修养的起点,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30):16-17
“治庸问责”分四阶段推进 2011年4月6日.武汉市在全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并于4月10日出台对“庸官”处理的细则《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4月11日向全市下发《关于在全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推动武汉跨越发展的决定》。根据部署,此次“治庸问责”风暴分为思想动员、自查整改、检查追责、建立机制四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时中”思想具有多重内涵。从词义上看,“时中”一词包含着“无时不中”和“即时而中”两方面含义,既是对中庸之道恒常性和普适性的强调,又蕴含着对个人随时应变和灵活性的要求。“时中”思想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品质与价值目标,亦是对领导干部现实实践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作用的方法论,是新时代干部在处理各种复杂现实情况时应当具备的重要领导思维。具体而言,领导干部应当具备“无时不中”的领导理念,遵循“即时而中”的领导原则,具备通权达变的变通思维,深入研究和认识“时中”思想蕴含的理论品质和领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赵花明 《决策探索》2013,(20):49-49
“贵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注重“和为贵”、和衷共济、仁爱、修身等传统美德,而企业文化在人际关系中注重以人为本、精诚团结、和睦相处、和谐等管理理念,而安全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企业安全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贵和”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当初步掌握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予以交流的能力,以吸取优秀的文化,提升其思想文化素质,最终实现自身精神的发展。小学高段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是极为有必要的。鉴于此,文章将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进行思考,以提出有效对策,提升小学高段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时下的一个高频词.几乎人人都在谈它。其实,它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政治大人物发明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表述很多,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法家的兼爱思想,佛教的平等思想,还有近代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杂糅了中外文化精髓的词。但老实讲,“以人为本”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倒是与民本位思想背道而驰的“官本位”与“钱本位”思想(诸如“朝里有人好做官”、“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是明证)一直在大行其道,也有广大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本民族文化,脱离了本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就失去了生命。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和谐,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重视诚信,提倡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等,这些都可以用以指导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促使我国企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赵明杰 《决策探索》2011,(10):18-19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因此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企业的经营需要良好的环境土壤,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相反不良的传统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如何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藏族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珍惜、爱护生态环境的风俗,创造出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藏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藏民族传统环境思想及生态文化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积极挖掘和继承这一优秀思想及文化,使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本民族及地域特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