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尚之 《东西南北》2011,(18):17-19
老布什与中国的缘份。始于一场“较量”。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前。时任美国常住联合国代表的布什一直四处游说,力求通过“双重代表”计划,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相似文献   

2.
1997年以后,世卫组织成为大陆与台湾在国际场合较量的一个新的主战场.台湾屡次鼓动"邦交国"提出"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卫大会"的提案,以帮助其以迂回渐进的方式突破联合国周边组织,进而达到"重返联合国"的最终目的.近来,由于陈水扁当局加大了政治投入,以及大国势力的介入,两岸在这一问题上的斗争日趋白热化.  相似文献   

3.
姚百慧 《唐都学刊》2009,25(3):99-105
1971年初,尼克松政府改变历届美国政府坚决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采纳了“双重代表权”提案。围绕这一提案中所涉及的安理会席位问题,美台之间进行了三轮交涉。最终,台湾同意放弃安理会席位。  相似文献   

4.
3月3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与媒体记者举行的电话园桌会议上表示,美国国务院将“完全遵守”《2019年台湾友邦国际保护及加强倡议法》(简称“台北法案”),“竭尽全力”帮助台湾在WHO中发挥“合适的作用”,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  相似文献   

5.
1956年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后,提出了“联合国中心主义”的口号,并把它同“与自由主义各国保持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一起,并列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公开宣称要使日本“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①然而,在漫长的冷战岁月,日本政府并未把它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联合国中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日本政府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联合国外交,在联合国里往往秉承美的旨意办事,是美国的追随者,其联合国外交实际上从属于对美外交,是对美外交的延伸与附属品,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宏观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制度性多边主义为背景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政府间国际制度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继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 ,着重讨论了在国家考虑“参与”国际制度和“参与以后”两个阶段里《公约》与中国的关系 ,具体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求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参与《公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欧美的女权运动:从家政到国政魏秋玲1975年,联合国将该年定为“国际妇女年”,其目标是“平等、发展与和平”。今年9月,联合国将在北京举行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其主题为:“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次主题为:“健康、教育和就业”。由此可以看出,今年世...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国民党迁台初期的台湾法律是在“六法全书”和旧法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旧中国国民党政府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的缩影。但是,自六七十年代以后,台湾法律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资本构成、阶级构成等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逐步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演变为资本主义性质。文章以实证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台湾法律转型的必然性及其对于“一国两法”的意义:其一,为台湾法律纳入“一国两法”体制准备了主要前提;其二,为“一国两法”体制下设定台湾准法域创造了重要条件;其三,为“一国两法”体制下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相互借鉴提供了广阔余地。台湾法律的阶级属性有无变异,是少有人问津的领域;台湾法律转型对于“一国两法”的意义,是还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文纯属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论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干涉主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以“人道主义”为由进行的军事干涉。绕过联合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武,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其主要动作是北约东扩和重新订立美日安全合作指针。新干涉主义与美国霸权主义膨胀直接有关,对发展中国家包含着隐忧和危险。  相似文献   

10.
所谓联合国外交 ,是指谋求加入联合国的努力或以联合国为舞台 ,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努力提高本国国际地位 ,实现某种战略目标的行为和手段。历史上 ,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标志是 195 6年 12月 18日 ,日本经过4年努力 ,终于加入联合国 ,从战败国重返国际社会 ,并于第二年 9月首次发表《外交蓝皮书》,把“以联合国为中心”作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第二次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也就是冷战后。其标志是 1991年在第 46届联合国大会上 ,日本通过事先大量的工作 ,终于以绝对多数票 ,第七次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