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楚民族、楚文化史,往往要考虑荆楚作为方国、民族命名的来源。《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是古籍中较早称荆、荆楚的文例;金文《鼒鼎》铭文:“鼒从王伐荆”和《过伯簋》:“过伯从王伐反荆”、《艺驭簋》:“艺驭从王南征,伐楚荆”以及周原甲骨文中的“楚子来告,”是出土历史文物中较早见的楚、荆作为国族名称的文例。楚器中楚人自称“楚子”“楚公”及“楚王”,而不称“荆”,与以上敌国所称的“反荆”“荆楚”“楚荆”适成对比,称“荆”似有蔑视之意。《谷梁传庄公十年》:“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十四年传又强调:“荆者,楚也。其曰荆何也?州举之也。州不如国,国不如名,名不如  相似文献   

2.
论荆楚精神     
荆,或楚,或荆楚,都是指的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经济昌盛,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的古国。据《春秋》所记,庄公之前称荆,僖公之后改称楚。《诗·商颂·殷武》则荆楚联称,如“挞被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故楚是荆的别名。对此,沈括作了注释:“……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可见荆楚既是旋名,又是国号,是长期存在祖国大地上的一个民族群体或国家实体。据《史记·楚世家》等古文献记载,楚旗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高阳生称,  相似文献   

3.
周昭王南征伐楚,是西周早期的一件大事。然周昭王因何伐楚,史载不备;伐楚的结果怎样,史载不明。本文钩稽古认为,周昭王因楚要“封号”、求“分器”、欲“自尊”而伐楚,虽然周昭王在伐楚返回途中因偶然事件陨命于汉水,但是伐楚是以取得胜利而告终的。周阳王伐楚获胜,使楚的欲望受到长期抑制,为此后西周时期南方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荆、楚与荆楚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斓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中指出:“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范先生直接指明荆楚是三苗建立的国家,虽未能详细论证这一问题,但提供符合...  相似文献   

5.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有大量关于“赀”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材料。“赀”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措施?在秦的法律制度中,居于何种地位?这对于了解秦的社会政治生活,对于我国法制史的研究,都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它作出必要的说明。一关于秦的“赀”,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入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  相似文献   

6.
中国长城史是中华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长城为中国长城史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其中尤以秦昭王长城,更是涉及秦国发展史中的重大问题。这条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  相似文献   

7.
《天问》“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两句,自王逸以来治骚诸家多把它同上文“悟过改更,我又何言”两句读为一章,不仅文义难以贯通,抑亦失韵,不成辞章。王逸注曰:“吴与楚相伐,至于阖庐之时,吴兵入郢,昭王出奔,……大胜我也。”近代有人对此说提出异议:“争国”决非指“吴与楚相伐”、“吴兵入郢”。“国”,乃国政,亦即君位;“争国”  相似文献   

8.
狗盗鸡鸣亦作“鸡鸣狗盗”。①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钕伦心  相似文献   

9.
《辞海》“河桥”条云:“河桥,古桥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王建,黄河上建桥始于此。”学者多从之。黄河桥以秦昭王所造为最早,此说实有舛误。  相似文献   

10.
荆楚文化是加强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加强未成年人荆楚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统一”:荆楚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统一;荆楚文化知识教育与荆楚文化精神教育的统一;荆楚文化的学校教育与环境熏染的统一;弘扬荆楚文化精华与批判荆楚文化糟粕的统一。加强未成年人荆楚文化教育的途径有:营造荆楚文化氛围、利用文化产品来宣传荆楚文化、荆楚文化进课堂以及建立荆楚文化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吕氏春秋·高义》所记楚子囊避敌全楚之事,其原文如下: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主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皆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  相似文献   

12.
一楚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楚国最初的历史直溯入神话的云雾,古史谓楚为祝融之后,但远古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司马迁谓楚之先人在夏商曾为侯伯,其事固甚渺茫,但不会完全无据。《诗·商颂·殷武》云:“挞(?)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殷武》固是宋国之诗,但旧说谓祀殷高宗之作。可见殷  相似文献   

13.
东夷、苗蛮的共同祖先与族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蛮、东夷的自称,其先民在伏羲女娲时代为句芒,神农时代为耕;龙之后的九黎(东夷)时代为根牟(根牟夷或句牟),三苗至荆楚时代为荆(gen)蛮。荆蛮的下延,为近现代苗族的自称“仡模、仡蒙、仡蛮、仡芒、仡猫”的同音异译,省去有音无义的“仡”,即蛮为苗或蛮夷。  相似文献   

14.
第七章 绥王隐于林 偃王现十世 正当徐国采取裕民强国政策,在东方逐渐崛起之时,西周已到了周昭王时期。  相似文献   

15.
李俊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日常审美·欲望狂欢·时尚拼贴——消费主义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及其功能悖论》认为,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与此同时还体现了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徜摘)孟修祥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撰文《荆楚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略论》指出,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雅·鼓钟》的题旨,或以为是"刺幽王",或以为是昭王南巡之作,更多学者因诗之背景的缺失而付之阙如。幽王、昭王云云,于史无征,于诗意不合,纯属附会。从诗中"淮水汤汤"、"三洲"、钟、鼓等名物描写入手,结合淮河在安徽境内水道狭窄、又多曲折的河道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首因淮水泛滥而祭祀禳灾之诗。  相似文献   

17.
李世贤(1834-1865年),广西滕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七岁参加革命。在太平军永安突围,攻桂林、破全州、围长沙、克岳州、占武汉,顺长江东下,定都天京的频繁战斗中,他奋勇作战,屡立战功,多次得到擢升,成为太平天国的一员战将。特别是在太平天国后期,他的地位仅次于陈玉成、李秀成,是个执掌兵权、独当一面的主将。正如太平天国昭王黄文英所说:“天朝的王有五等:若从前的东南西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① 但是,以前写…  相似文献   

18.
观射父的宗教思想徐文武观射父,春秋末期楚大夫。楚昭王时,因通晓宗教礼仪,并“能作顺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①而受到昭王的重用。昭王有不明了的天地之事,都要向观射父作咨询,观射父因此被誉为“楚之所宝者”②,视为楚国的国宝。观氏祖辈为人,楚...  相似文献   

19.
《荆楚岁时记译注》,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想写点简介,以飨读者。《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国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荆楚的地域,因历史时期不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最早提到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可能由此连称。从  相似文献   

20.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虚舟》一诗的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历来被释为李白飘然隐逸学道求仙而自比楚狂,嘲笑孔丘。如:《唐诗选》注曰: 在起句中李白自称“楚狂”,并对被唐玄宗尊为文宣王的孔丘直呼其名,予以嘲笑,表现了他敢于蔑视权威的精神。楚狂,从前孔丘到楚国,楚狂接舆唱着“凤兮”之歌讽刺孔丘,走过孔丘车前。……李白对孔子的态度,真的是如此不恭吗?我认为从李白的思想、言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现简说如下。一、李白并非自比楚狂,实以孔丘自比,托孔丘以自伤。楚狂,据《高士传》记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为食。楚昭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