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同相声、小品、越剧、评书等传统的曲艺形式,京剧也正在面临动漫化的生存现实,这已然成为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文艺现象之一.从京剧《锁麟囊》的动漫化改编过程来看,动漫与京剧的结缘既有其历史根源,也有其现实需求.京剧文本改编为动漫形态,介于可改编与不可改编之间,故而,动漫京剧呈现出重技术而轻艺术、重模仿而轻创造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狂人日记>开创的超现实写作作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在世纪末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发展.超现实写作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是超现实描写.本文重点论述<狂人日记>、<三月一日>、<重瞳>和<尘埃落定>的超现实描写及其各自的创构,在此基础上,将超现实描写与非现实描写的魔幻描写、神秘现实描写和荒诞描写进行比较,从中总结出它的特征与艺术价值,为创作和批评提供一种新的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3.
《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表现特征加以阐述,即:一重人事而轻神事,对现实政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二追求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境界,显现出人的觉醒与对民主的启蒙;三重礼乐文化,表现出人类自觉的对“善”的追求精神;四把道德要求与现实功利目的统一起来,形成情与理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眠空》具备的三重意蕴:深邃、空静、超离——宗教哲学与修行意蕴;冷峻、理性、深切——现实观察与剖析意蕴;紧迫、及时、投入——爱的践行与承担意蕴.认为,某种程度上《眠空》是一本有关修行的书,体现了作为精神修行者对心灵平衡自足道路的执着探索.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6.
苏珊·洛莉·帕克斯是美国新生代剧作家.她的剧作主要揭示了黑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戏剧《在血泊中》中的主人公身陷物质、情感和家园三重困境,其根源在于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剧作家的自身因素,它映射了美国的历史文化对于黑人生存的影响.对待困境,剧中人物有着迥异的态度和不同的突围方式,而对于黑人女性而言,结局又总是悲惨与凄凉的.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8.
与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相比,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所写的亡灵世界同样是现实世界的隐喻和象征,但它对社会现实既批判又寄寓理想和希望,既揭露了现实中的冷酷与暴力,又展示了现实人性温情脉脉的一面.相比《佩德罗·巴拉莫》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探索性、先锋性,《第七天》强烈的故事性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易让人产生艺术平庸之感;其反映社会问题的尖锐性对人物形象饱满性的损害,也是它艺术上欠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一般说来,思想,特别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思想,既是为了回答当时社会现实要求解决的问题而形成的,又是不满足以往各种思想对于当时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形成的。因而,为了原原本本地把握思想的内在实质,正确地评价其价值、意义,在这样二重意义上进行历史性的考察是不可缺少的:即思想如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及其如何企图超越先行诸思想。这对于《淮南子》研究,无论如何当然是适当的。可是,从这个问题出发探讨《淮南子》,必然遇到这样新的问题:汉武帝初年重视儒教或儒教的国教化,及由此而来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强化,这些汉代思想史、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淮南王、《淮南子》的思想是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学者作了很多的努力。其结果在今日看来,这种见解颇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重点修正内容包含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立法回应以及与其他部门法的立法衔接.本次修正案总体上遵循了从严从重的立法整体趋向.本次修正案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重大突破更多的是对低龄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现象的立法回应以及对社会公众激昂民意的安抚,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刑事政策有所不符.本次修正案通过...  相似文献   

11.
石涛<画语录>辞意玄妙,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它提出的"一画"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一画贯穿本体论、认识论、创作论.由于强调一画的能动性、创造性,因而突出了心灵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人与现实、人与传统、现实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现实、人心、画作三者相互圆融而又各具生命的画道.一画在石涛思想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颇类良知在阳明心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他反传统的思想,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李贽非常相近.他的思想虽然与佛老两家有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是对阳明学一泰州学派学说的继承和弘扬.论其谱系,应当属于这一脉.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于明朝万历末年的短篇小说集<杜骗新书>,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它对晚明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本文从贪婪与诈骗成风、吏治腐败、科场黑暗和僧道淫恶等方面分析了小说集对晚明社会现实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3.
逍遥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逍遥必定要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庄子>中,庄子构筑了四个逻辑上对立的时空,并通过修辞让逍遥成为统摄一切时空的最高理想.仙境远离于现实,庄子通过蝴蝶梦境与游刃的艺境来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被他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又反常的世界”.“对于一个天真的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令人不安的奇闻”.而卡夫卡正是借助他作品的荒诞性和象征性,来表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的.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无望追求等等,是他的作品经常展示的内容.正如奥斯卡.包姆斯说的:  相似文献   

15.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益风靡的网络游戏促发了电影对其进行“再媒介化”的创作,由此诞生了一批“网游电影”,《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即其中的两部代表性影片。与之前的电影对单一物理现实的呈现不同,这两部影片转向了对科技仿真现实与物理现实的共时思考和同时表现,其中内含着“网游电影”之“一个银幕、两种现实、三重世界”的结构关系,亦显示出“网游电影”与传统电影在叙事、主题、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及差异。此外,“网游电影”在吸收游戏元素的同时,又受到了电影艺术的规约和再编码。  相似文献   

17.
万宁《麻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反映出当下社会三重矛盾冲突,折射现代拜金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和替罪羊社会进展模式.其创作延续了自冰心、鲁迅以来的社会问题小说创作脉络,是社会现实的病理诊断;与此同时,《麻将》文本存在的一些裂隙和悖论,又让小说提出的话题和它的解决方案,显示出它的复杂性,对现代性代价的反省仍然是这个时代巨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对个人问题的理解有失偏颇.究其原因,在于对集体的推崇和对个人的忽视.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一直把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与个人绝对对立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使得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重集体,抑个人,个人消融于集体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人们开始关注个人问题.尽管这一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毕竟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是矫枉过正,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又把个人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集体被消解于个人之中.所以,对个人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必须从理论人手.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研究<易>的主要目的是用<易>来指导现实人生和政治.王安石以<易>中<晋>卦、<比>卦的义理来指导自己的出处进退,阐发了士人进退应该掌握恰当时机.王安石要求现实的人生行为必须以孔孟儒家仁义之道为准则,并提出自己的修养方法.从<易·旅>看出王安石的乐天知命的性、命哲学,这比孔孟儒家追求道德理想主义更趋消极悲观,但总体上还是德性与智性并重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正>重言词词义有何特点,词义与字义关系如何,应该怎样去学习和掌握重言词词义,这是研究重言词词义所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诗经》重言词词义进行了一次调查.(一)、《诗经》重言词的意义特点.重言词词义特点,综合所见到的资料的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1、它是状态形容词,用于摹形、摹声,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2、它是一种模糊语言单位,含义朦胧,难以具体指说;3、意念上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描摹对象.第一点,第二点大家看法一致.第三点有人提出了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在《诗经》中,一个重言词可以和许多性质与范围都不相同的事物搭配起来,用途最广泛.这种说法是不符合《诗经》重言词的使用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