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文化意识是否定东方古老文化模式的现代文化意识。它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化多元组合的自由民主意识的感悟和现代世界整体意识的确立。“五四”以后,这一文化意识逐渐被抑制、扭曲以至出现传统复归的文化回旋现象。造成这种曲折的主要原因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和毛泽东对封建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五四”并超越“五四”,既要大量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二者互补守衡。我们的文化应是与当代世界文化相通的多元一体型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对"五四"新文化模式进行检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是伟大不朽的,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要开拓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新界面,超越"五四"而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传统,必须探索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从传统拟家族性向现代个体性转化的问题,另一个是从排斥西方文化和文明到吸收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处在一个大转变时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参照并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先进成就,从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包括创造新的中国哲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世纪之初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为背景,按照孙中山先生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线索,分别对其早年含有西化意识的“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民元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前的“保守固有之文明”“作成一中西合璧之中国”的理念,及至晚年具有明显的文化复归倾向的“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等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构建思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作了分梳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跨入21世纪之际回首和反思本世纪之初的先行者们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艰苦探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近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传入中国之后 ,有论者以此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方向 ,认为自此之后的诗学选择丢弃了民族的传统 ,患了“失语症”。事实上 ,通过对“五四”新的文化、文学与诗学的全面反思 ,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中 ,东方的文学选择不应该回到古代去 ,而应该吐纳东西 ,创造出现代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特别地受到俄国文化的影响,今天应该对这个事实及其效应进行反思并做出评估。本文通过研究“五四”接受俄国文化的出发点“情感上认同”和现实主义目的,透视“五四”接受启蒙主义俄国文化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分析同时期俄国文化背景,剖析“五四”如何对待俄国人文主义文化及其对“五四”自由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4日是伟大的“五四”运动7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华民族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解放事业和精神文化建设工程,中国人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过了70年后,痛苦地发现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需求远未真正实现,而通过改革开放加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质上乃是与“五四”运动未竟的事业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应当重温“五四”精神,我们更应当反思“五四”以来的历史!本文两位年轻的作者作了这种尝试,尽管文章难免有不成熟之处,但其中蕴涵着的忱患意识和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极盼通过编发此文来引起对当前人们关注的思想文化领域内重大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5,(3):105-107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制导性力量,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思想启蒙及其文学革命以对传统的激烈批判显示了自身巨大的历史价值,但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持的一元文化认知模式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五四继承史和研究史中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由这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价值建构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理论局限。本文力图检视某些理论建构所显露的历史性逻辑缺口,在既继承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又要走出五四文化认知模式的基础上重新理解五四。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文化论争,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五四”的激进反传统与80年代的文化热,“五四”的新儒学思潮与90年代的国学热,儒学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此加以揭示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林毓生教授最近于《学术集林》卷六中,以《创造性转化的再思与再认》一文,综论他对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要求相衔接的看法,文中表示了他之所以提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缘,是来自对“五四”“整体性反传统主义”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纠葛,五四运动的风云及其遗绪,的确提供我们痛切省思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思想、学术界又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反思。对这一文化思潮,在直接参与者中,有“破旧立新”与“存旧立新”之议,而广泛的社会舆论,则持三种态度——赞成、反对、有条件的接受。同一事物,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迥然有异,究其原委,固然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差别,但也同人们对什么叫“反思”、为什么要“反思”、怎样“反思”等,这样一系列问题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4.
巴人的《莽秀才造反记》既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思想,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又在历史小说中引进文化反思意识,从而使其成为现代长篇历史小说中极具个性,又具有承上启下地位和意义的特殊文本,为现代历史小说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作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五四精神是什么?人们肯定会回答是“科学”与“民主”。把五四文化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固然是极有道理,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决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但同时也是此前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旗帜。早在戊戌变法前夕,严复就曾揭橥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是西方文化的命脉,并进而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要用”的新文化体用现①。因此,“科学”与“民主”尚不足以概括五四文化革新的底蕴。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文化的争议已旷日持久,在迈向21世纪之际,究竟怎样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来看待和评价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将理论范围的探讨逐步转化为对社会的实践,即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文化,已成为今天加快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从分析传统文化的精苹内涵和负面效应出发,反思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同时,就如何建立新文化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一、传统文化的精李内涵我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文化发展史的文化古国,在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自然积累了不少文化“珍品”。无庸置疑,这些“珍品”多年来影响着华夏儿女的…  相似文献   

17.
一五四文学的悲剧性内涵由于历史的沉淀,人们对五四的认识已经深化。但中国文学要求走向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尽管中间已经经历过艰难和曲折,事实上却还很难说五四的使命已经完成。今天,站在历史的新的起跑线上的人们将只把它作为又一次相似起点的有价值的参照。五四文学曾经在不同程度上被“旗帜”化。应该说,五四的叛逆精神和变革方向无可怀疑,确实具有旗帜意义,然而感情  相似文献   

18.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市场化反思──“文化与市场”学术座谈会述评李登贵最近,《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课题组,联合召开了“文化与市场“学术座谈会。与会的20多名哲学界、文艺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对当前文化市场化引发的各种问题,表示严重的关注。一.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追求经济独立,确定社会主体地位方面探索“五四”新女性在五四思想文化背景中从觉醒到反抗到无路可走的心路历程,对“五四”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反思与探索,以期揭示女性意识的彰显和遮蔽,再现“五四”背景中女性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