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机器作为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产物,本应成为改善和提升人生存状况的重要媒介,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却使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被剥夺。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利用机器谋取剩余价值,虽然客观上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工人阶级彻底沦为机器的附庸,社会的生命根源受到严重威胁,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从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工人阶级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丧失,机器的普遍应用更是降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从"人"向"工人"转化的可能性,加重了劳动过程剥削的现实性,但同时也加快了工人阶级革命意识觉醒的必然性,为促进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实现人的解放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机器问题有着详细分析和深入论证,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机器观。机器作为工具的历史样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正式出场,经由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通过劳动资料革命,促成“自动的机器体系”出现,激发了强劲的财富创造力。“自动的机器体系”本身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组成,却在资本的控场中被形塑为“固定资本”,将劳动要素的外部差异转化为资本内部的质的差别。以价值为中心的增殖逻辑同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体系之间的矛盾内含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悖论,时间节约与时间浪费交织。自动机器体系的使用推动了时间节约,促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大幅累进。与此同时,自动机器体系的使用对劳动的排斥也造成了时间浪费。但也是这一时间悖论,为人类解放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批判揭示了资本对工人进行肉体规训的生命政治,展现了工人变成机器体系之"人手"的生存样态。以马克思的机器体系批判为切入点,以资本对工人的肉体规训为中介,我们可以描绘出从启蒙时代到后现代资本驯服工人的整个生命政治图景。启蒙时代的思想解放实质上是资本对工人的认知重构,以祛魅的方式确立工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工人变成机器体系的"头脑"。后现代消费社会则是资本对工人的精神物化,以个性解放的名义掩盖全面监护的实质,使工人变成机器体系的"主体"。人变成了人格化的机器,不仅作为生产性的机器创造剩余价值,而且作为消费性的机器促进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生产活动到消费活动,从物质活动到精神活动,工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处于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全面监控之中。  相似文献   

4.
生产领域中发生的资本的生产性是一种颠倒性的假象,这种假象不仅来自作为资本具有的劳动资料的“自我增殖”,而且更深地来自它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吸收和占有者。在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条件下和机器化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劳动工艺结合关系和看管机器之间的结合力量,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运用。这些看起来与劳动者个体无关的社会劳动的一般形式都变成了资本关系支配下的生产力,这使资本仿佛具有了离开工人劳动的某种神秘的生产性。生产性劳动,是一种特设关系场境,它是指劳动成为资本增殖且再生产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质性。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提出的第一个历史哲学体系。它以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人在劳动中创造属人的世界的同时生成人自身的世界历史进程为主线,以"完成了的人"的共产主义为最高旨归。这一哲学体系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因为它通过人在劳动中的生成的历史过程,把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性论与理性支配世界的思想基因发展到了历史主义的高度。同时,这一哲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因为它关于人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生产出物化的社会关系,从而整个世界史是人和自然通过劳动而诞生的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基因。这一伟大发现被束缚在该体系的总体构造法则——世界历史所遵循的人性的自我完成的逻辑法则的之中,由此构成了马克思的第一个历史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以这一体系的抽象人性论与逻辑支配世界思想的"脱壳",构成了此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孙峰 《南方论刊》2011,(4):49-50
"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拓展和丰富.马克思所阐释的"生产劳动"概念反映了新兴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的特点,当代劳动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而赋予了"生产劳动"新的质态.因而,我们应依据当代经济活动的客观现实,重新审视"生产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2):55-59
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从异化劳动的人本学批判、交往异化中对人的社会联系的分析到立足于现实生产,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及机器生产赋予人及关系以物性,进而使人彻底沦为物的批判,展示出一种综合的历史视角。它将人道主义的呐喊立于历史生产的理性分析中,为人的解放创造了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劳动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哲学学科,其价值在于力图搭建使国家意识形态与工人阶级和工会联结起来的中介和桥梁,使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人的阶级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作为一门处于哲学与具体的劳动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劳动哲学学科体系包括如下基本环节:劳动一般、劳动者、劳动与价值、劳动与产权、劳动与资本、劳动与管理、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劳工运动哲学透视等.  相似文献   

9.
能量高度自动化的机器曾经终结手工时代,通用人工智能将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大脑所生成的高度自动化的社会机械通用智能,脑工终结时代正在来临。人类有望彻底征服自然力,使物质和精神生产力从人身生物性限制下全面解放出来,在物种关系方面超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动物性;扬弃资本之后,人与人社会关系中过度竞争的动物性也将被超越,每个人的手工、脑工劳动将从资本支配下的竞争性、商品性、雇佣性中解放出来,手工、脑工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体力、智力自由发挥人人所求,每个人的手工、脑工劳动将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转移到自由王国,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将得到全面、自由发展,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将在平等与自由、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得到全面实现。面对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重构马克思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发展与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淼 《北方论丛》2022,(1):35-42+171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认为,"劳动是生命的乐趣",劳动幸福是人类的真正幸福。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带来新的危与机,在资本的驱动下,智能机器削弱劳动者的主体性、资本逻辑加深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痛苦,形成对劳动幸福的遮蔽之势,使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受到质疑。但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合理使用,它将提高劳动效率、优化劳动关系、推动劳动解放,助力劳动幸福的实现,进而确证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基于此,我们要化危为机、把握契机,推动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创新,加大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宣传力度,倡导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自觉践行,从而实现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突围。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78级同学蒋祖钢来稿说,机器不能创造价值,但能带来价值。机器带来的价值就叫“遗传价值”。作者认为,任何新的知识里都包含着前人的劳动,越是新的知识所含的劳动量也就越大,因此转化成价值的能力也就越大。发现和传播科学原理的劳动,可以称之为间接遗传劳动。直接遗传劳动和工人直接劳动结合,制造出机器。机器带来了体现遗传劳动的遗传价值。这就是说,不变资本可以带来价值,但带来的是遗传价值。遗传价值具有悠久的历史。蒸汽机的发明,使遗传价值的产生方式发生了革命。遗传价值产生的方式的第二次革命是伴随着电气化、计算机而带来的生产自动化。高级机器人的产生开始了第三次革  相似文献   

12.
赵红 《青海学刊》2003,(4):41-43
一、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用先进机器和机器体系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城市迅速发展。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从我国的基本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的特点是无节制地追求物质消费,把人变成纯粹的消费机器和生产机器,其结果是使消费和生产难以为继,使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难以维系。可持续消费观是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和摒弃,它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当前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李淑梅人类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发生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动,这两重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使人类历史成为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辩证过程。中国社会的发展既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70年代是俄国经济的转型时期。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激活了整个国民经济,对全俄市场的形成,劳动的地域分工,生产力配置和工业生产布局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则相形见绌,金属和机器的自给率远远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棉纺生产仍是一枝独秀,其技术进步和生产集中的示范效应及潜在影响不可低估。改革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转型时期俄国工业革命以粗放式发展为特点,即以增加活劳动为主,大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长期并存。种种迹象表明此时俄国工业革命尚未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能力及其实现问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靶向.马克思发现,劳动能力的买卖是资本增殖的关键环节,这就从根本上戳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自由与平等的虚假性.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从简单协作到机器大工业,造成个人能力的畸形发展,并导致资本增殖与人的绝对贫困相对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带来个人关系和能力的普遍性与全面性.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活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它与物化的劳动或死劳动相区别,两者对商品价值的形成起不同的作用。在马克思生活的机器劳动时代,由于人—机之间分离地存在,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区分是清晰的。随着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介入到生产过程并成为劳动工具,人—机之间呈现出融合的趋向,两种劳动的区分变得不再清晰,从而提出了关于活劳动的界定和BCI劳动的隶属等一系列新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拓宽和加深对活劳动概念的研究、丰富对劳动方式演变、劳动主体乃至人的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要把科学技术优先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当作经济规律来探讨,也就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规律。(一)科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意味着科学在工艺上(或者说在技术上)的应用。这种应用会物化为具有指定性能的生产资料。按照指定性能设计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现代机器设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为固定资本)本质上是人类智力的物化,是以劳动社会化为条件的科学技术的物化,因而也是人类劳动器官的延长、扩张和升化。马克思说,任何机器都“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底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又说:“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  相似文献   

19.
ChatGPT和“文心一言”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产品,造就了人机合作进行知识生产(尤其是学术研究)的新形式。以探究数字劳动的含义为例,以人机问答的方式获得机器智能提供的答案,这展现了ChatGPT和“文心一言”可以辅助人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功用,从而形成人机合作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机器智能在提供资源的概括和简单的文本生成方面对人的知识生产提供高效的帮助,并通过人机问答的互动使这种帮助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对机器生成内容的具体考察,深入体验这两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新产品的实际使用,也可以发现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尤其体现在:由于受限于训练数据集和能够进入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其归纳既有知识成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与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更不能替代人去进行原创性的知识创新。鉴于此,需要理性地看待智能机器为人类的知识生产所能起到的功用,既要前瞻性预测这一新型的人机协同方式对人类未来知识生产走向的巨大影响和积极意义,也要根据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机制,发挥好人在使用提示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人的积极作为来调动智能辅助系统的潜能,在人机之间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融洽的互补式合作,来助力学术研究型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并对人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始终保持足够的警醒。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技术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劳动过程的某些新变化,表现在: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分离;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生产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新技术革命使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在:劳动与资本联系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进一步加强.然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并没有过时,因为整个物质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没有变,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发生质变,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实质依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