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些哲学家对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作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包括人文主义者、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萌芽",这些"唯物主义萌芽"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本文试图就他们在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作一客观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内涵已有中央解释.这一原则有深厚渊源,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论述的人的历史地位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指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历史观看来,"以人为本"之"本",一指"本体",二指"本根",三指价值"本位"."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以民为本"均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必须据此校正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后几个"为本"均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必须加以批判.当前"以人为本"原则,必须确立"人是目的"和"人是动力"的双重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理解为"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种解释模式,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延续和统一。目前人们大多以"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看似高扬人主体地位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价值的缺失和实践的不在场。要想深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问题的关键还应该在于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识,以人的"在场"问题为核心观点,表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生成,整个社会历史也是向人而生并通过实践创造发展的,进而明确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性运动,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趋向性。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既是一种新的概念框架、一种新的解释原则,马克思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视域,使真实的人类历史得以呈现;又是一种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对人的真实理解基础上的历史观,由此历史是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批判了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其意识形态性质.历史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认识论、存在论、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观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及政治观.当代大学生历史观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了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用唯物史观占领其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历史观的核心是"农民革命动力论",它与阶级斗争史观、人民史观、古为今用史观等一起构成了毛泽东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建国后,毛泽东历史观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既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又深刻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主体尺度,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历史观的价值取向,因而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对此的完整解读,有助于澄清将唯物史观认定为纯粹科学认识甚至是"经济决定论"的误读,对在理解社会发展时只见物质不见人、只强调合规律性而忽视目的性的做法也是一种纠偏.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双重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对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正确把握"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实质和方向,以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潜藏在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相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观点,立足具体的国情、世情,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整体性和目标性相统一,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国情世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上后发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哲学历史观变革的关键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使历史第一次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历史观的虚幻的主体性,使得历史观的时空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历史的辩证决定论.马克思实践历史观在当代往往被误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受到了非决定论的强烈挑战.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大众传播系统中隐含的权力关系,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威廉斯研究了3种主要的大众传播体系控制方式,即专制系统、家长制系统和商业系统,提出了构建第4种系统——民主的系统的吁求.同时,威廉斯还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技未决定论、传播技术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境,强调了技术的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14.
西方舆论一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经济决定论的争论,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本文从分析特里·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评价的“历史单调轮回”和“经济的幽灵”的论据出发,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在古典经济学上的分歧,历述了恩格斯、葛兰西、卢卡奇等人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揭示了“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本来面目,特别是提出要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的经济和剩余价值学说下的经济进行二分理解,从而厘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桎梏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奥康纳从揭示劳动过程中文化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角度出发,纠正人们在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视域下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塑造一种将文化、自然和劳动三者联系起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他并没有全面的深层次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观点为参照系,对科技创新及其价值特殊性予以剖析、总结,为用发展的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机理上把握有关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科学管理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学科体系、历史观和方法论、重视民族风格和史学遗产以及史家自身修养的境界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的研究,对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基本上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整体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历史辩证法 ,否认自然辩证法 ,制造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的神话。为此 ,试图从揭示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真实态度入手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以回击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否定自然辩证法的论调 ;同时 ,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 ,展开反批评 ,阐述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进行探索和重构的历程 ,指出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是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经济决定论式的理解 ,其基本思路是以“历史”为基础 ,以“实践和辩证法”为中心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主体实践论的哲学 ,文章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他早年思想的超越及其理论贡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教育和宣传方面,至今存在着许多重大的误区和缺陷,有必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术的进展重新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