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问题:第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好“古”与“今”的关系;第二,立足于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今时代,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解决好“中”与“外”的关系;第三,既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尊重文化建设的多样性,解决好“一”和“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人之根 ,“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 ,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 ,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 ,实际上 ,道学是“通无有”之学 ,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 ;基本价值取向是 :“同”或者“求同” ;基本方法论是 :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 :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 ,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 ,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 ,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古文献充分证明了“尚老崇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原始氏族中,“尚老”来自同一血统关系的血亲情感和长辈对晚辈的经验上的言传身教,并因此而被神化,带有原始信仰色彩;“崇祖”是人类以自身为崇拜对象的时代的开始,其最初偶象是寿长功多的酋长;“尚老崇祖”到了文明时代终于走上丁制度化,礼仪化的发展道路,规定和影响丁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中国人的基本思维定势;古代中国之成为宗法社会,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源自原始氏族的“尚老崇祖”的发展和渗透。  相似文献   

4.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疑问地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图时代,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并予以积极引导,既重读图,又要重塑阅读文明,使中国文化在“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背景上得到现代化的发展。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相似文献   

6.
农民主体性的普遍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显著特征,但乡村文化迷失诱发的农民“精神贫困”已严重制约农民主体性的生发。要在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有效解答“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就必须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内生性原则,赋权乡村文化农民办,不断加强农民主体性的教育引导,以实现在乡村文化重构中重塑农民主体性。同时,通过确保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面貌不断得到提升、主体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从而在乡村文化价值再造中不断彰显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族构成复杂。除包括北方虾夷在内之少数“原住人”外,主要由外来之“渡来人”组成。其成份以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为主,尚有部份来自南洋群岛。有充分材料表明,自从殷王朝前后开始,中国历代动乱时期,浮海逃亡之难民潮,曾经大量进入日本列岛,带来先进文明。 日本最早的古人类可以“明石猿人”为代表,生存于中更新世,更早处于空白状态。其中、晚更新世古人类主要在冰期时代,海面下降时通过联系大陆之陆桥迁移而来。 日本文化过去以中国为师。隋唐时期曾经多次派遣规模浩大的遣隋使团、遣唐使团,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之基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鲜有人具有梁启超那样深刻的世界眼光。其眼光之深刻,不仅大大超过其他戊戌时代人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代人,即便按百年后的当代标准看亦如此。梁启超提出的建立一种保留中国文化的本质却不同于原有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却不为所化的新文化主张,对于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 ,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 ,通过融会吸收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 ,规范着社会政治生活 ,也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成为从社会政治生活到人们行为心理普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在儒家“八条目”中 ,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 ,“家”与“国”是密切相联的 ,早有“国家”之称 ,经过时代的筛选、历史的传承 ,其中修身、治国、平天下三条作为核心条目 ,形成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就是和谐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中国书法基于中国文化的根本载体——汉字,它是汉字的艺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中国书法,可以从中国草书的意象传统中得到充分的启示。“意象”两仪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理论和审美意象命题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本体论思维的结果,体现了中国汉字之美和艺术性呈现的基本奥秘。草书在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字的意象化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汉字书写特有的创造性和审美表达路径。具体而言,草书以尽意摹象,减笔连笔,简体通假,浓淡飞白等艺术手段,使得汉字书写达到了意象表达和艺术审美相统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庞朴发现“三”是中国文化的密码,并追溯其源头和阐释其涵义;他运用密码“三”开中国文化宝库之锁,提出 “三”即“尚中”,“尚中”即“和”之观点;他运用开了锁的中国文化宝藏反证密码“三”之存在,形成了其研究中国文化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庞朴有关中国文化密码“三”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西部时代与东部时代。西部时代的全盛期在唐朝;以“马”文化著称,胡气十足的宣武播文型文明鼎盛于唐;东部时代的开端是宋朝,“船”文化兴起,马文化衰落,华夷之别的文治靖国型文明开始于宋。  相似文献   

13.
“两个结合”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理论思考与宽广的历史视野,蕴含着厚重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当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启航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推进“两个结合”,必须从四个方面发力:加强理论武装,锻造学习型政党;发扬主动精神,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华章。  相似文献   

14.
马启西创立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伊斯兰“乌玛”理想和中国大同思想交融的结晶。刘智“以儒诠经”思想是西道堂创立的思想基础,西道堂是刘智思想的具体实践。西道堂充分表现了中伊文化的和谐共生与交流融通。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系统归纳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文化精神,并针对其核心价值内涵的阐释,就之对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的启迪和统一战线建设中“中和”精髓的把握和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的确立,以及方法论的应用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论在统一战线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进行时代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与评价理查德·罗蒂的后科学文化观的基础上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文化可望是一个科学和人文都得到充分发展并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大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从天之“和”到人之“和”,再到万国之“和”,中华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之“和”不仅体现在“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且体现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各个方面,体现在理论、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从上到下、由表及里,时时处处呈现出总体和谐的特征,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和”之本色。  相似文献   

18.
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学者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确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率性之谓道”、“人皆可以为尧舜”及“仁、义、礼、智、信”,对它们进行现代阐释,克服其时代的和思想的局限,其现代价值就可以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源于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九州”更多地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意象。在中国,九宫格代表了中国人对时空结构的基本想象,“九州”“五服”“五岳”“四渎”等人文时空构想主要来源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中国大一统的空间文化表征就是丸宫图,时间文化表征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案和九宫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符号,它们包含着高度简洁抽象的充满变化的“动静观”和整体统一的“时空观”,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形象表述。不同于西方文化地理的十字图式蕴涵的二元制时空思维观念的分裂性、纯粹性和精确性,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中”“和”两个字来概括,“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目的,“和”则具有更多的文化思维的方法论特征,“和”的目的就在于对意义开放的大一统之“中”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奉行以此为出发点的外交理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从“和合文化”出发,探讨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