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哈尼上台后采取了温和的外交政策,伊朗核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核问题上,鲁哈尼主张谈判,提倡中东地区无核化,但坚持维护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而且谈判的底线是维护伊朗伊斯兰政治体制。鲁哈尼政府的核政策虽然给伊朗核问题的全面解决带来了希望,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尽管目前国际社会达成了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但有关各方在如何限制伊朗发展核计划和如何松绑对伊朗的制裁上仍然存在争议。要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需要在深层次上解决伊朗与美国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而信任的建立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考验。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一直以伊朗发展核能是追逐核武器为由对伊朗实施制裁,但美国《国际利益》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伊朗不要核弹的十个理由》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本应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实际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联合国内外部制衡机制的缺失,特别是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国际法院为代表的三权失衡。从国际宪政的视角看,联合国应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增强联合国大会的效力,规范安理会的权力及其运作,发挥国际法院在国际纠纷中的裁判功能。同时,在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应受到一定限制,公民个人的权利在特定情况下应受到联合国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论南极海域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59年《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重叠适用于南极海域时产生了权利义务的碰撞与冲突。在"南极条约区域"内,基于《南极条约》确立的主权冻结原则以及《体系》建立的南极环境保护价值导向,任何形式的海域主权要求都缺乏基本的法律与政治基础,因而是非法和无效的。南极条约体系不仅否定了主权要求国基于"双焦点主义"而提出的海域主权要求,而且限制了各国依《海洋法公约》享有的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权利;在"南极条约区域"外,岛屿主权国延伸至"南极条约区域"内的合法的外大陆架权利及专属经济区权利与《体系》的冲突,则因南极地区特殊的地缘状况与政治法律安排而得以缓冲和兼容。作为"非主权要求国"与南极事务大国,我国应警惕个别国家试图瓜分南极海域并将其据为己有的战略企图,坚决反对主权要求国对南极大陆附属海域任何形式的主权要求,积极推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成员国对南极海洋事务的集体决策权与管辖权,努力维护我国在南极海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虽然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但它在客观上为防止核扩散起着积极作用,是核不扩散体制的基石。该条约经历了许多严峻的考验,当今也面临不少的挑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未来还是美好的。为了实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目标,今后更应关注核裁军和无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只有这样,无核世界的美好愿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核能和平利用的发展,核能的安全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核损害及其赔偿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核损害责任国际公约的框架下,健全国内的核损害责任制度,将有利于保护公众的利益,促进核工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核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核责任领域立法的不断完善,则为核损害民事责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国际法基础.  相似文献   

7.
核能安全保障是能源法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中国核能安全立法虽然初具规模,但既存在可操作性欠缺、法律责任规定强度过轻、核损害赔偿制度尚不完备等微观制度上的问题,又存在核能安全基本法缺位、单项支撑法律缺失、配套实施细则缺乏等宏观体系上的缺陷,无法有效满足核能安全保障工作的现实需要。为解决此问题,在微观层面应致力于完善覆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各方面且内容切实可操作的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在宏观层面应致力于构建以《原子能法》统领,以《核物料法》《核设施法》《核应急法》《核损害赔偿法》等单项法律支撑,以相关法规和规章配套的核能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世界核能和平利用技术迅速发展,核能发电已进入实用阶段。作为世界上唯一受过原子弹轰炸国家的日本,由于预计到未来能源的短缺,开始迫切地发展和引进核电设备和技术。这一时期通过与英国签定《日英原子能一般协定》,引进气冷式反应堆发电所,开启了日本核能发电之滥觞。虽然在交涉中,由于在技术上有求于人,日本作了不少让步,但《协定》的达成和核能设备的引进,却开辟了日本利用核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货币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全球化对国家货币主权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和制约,传统的国家货币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金融全球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货币主权。《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对国家货币主权的约束是有限度的;国家虽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转移或者让渡了一部分货币主权,但国家仍有权力在它认为必要时收回转移或让渡出去的权利而不再接受《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约束;一国境外的以一国货币定义的所有存款的最终债务人是该国银行,该存款的最终支付总是需要该国境内的银行操作,而该银行操作是要受该国的强制管辖的。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仍享有充分的货币主权,在处理国家对外经济关系时,国家应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在履行国际承诺的前提下,充分行使国家货币主权,维护本国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的关系一直是国际法领域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了正确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主权的性质、主权与主权权利的不同概念及相互关系.笔者认为,主权权利区别于主权的特征在于,不仅其自身具有可分割或可让与性,而且可与主权相分离,甚至全部主权权利的不能行使也不构成对主权的否定.以此为基础,本文将主权与国际法的关系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相互依存的关系、国际法对主权权利的丰富、发展和限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卫权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权利久已存在,而且通常被称为国家固有的权利.《联合国宪章》第51条在协调制订宪章时已经存在的区域安全组织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之间关系的背景下确认了这项权利,并对其做出了明确的限制.介绍国际法上自卫权的概念、性质、原则及行使自卫权的条件,以要求受害国应严格遵守必要性和相称性原则,来限制其不当行使自卫权.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法律术语不能准确反映其所指向的权利的客体与内容,我国《物权法》应当采用"业主权"这一概念。业主权的权利主体是业主,权利客体是物业管理区域,权利内容包括业主的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  相似文献   

13.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制度在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上受到其主权内涵的主导。这是因为主权理论是剩余权利概念的建构基础,剩余权利理论服务于主权理论。主权视野下的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国家追求海洋剩余权利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扩展本国主权的行使范围和生存安全空间。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的概念及功能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从法理上维护沿海国的主权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各主权国家间的利益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主权:今天主权斗争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以来,古典的主权观念受到国际法学派的猛烈抨击,正如中国国际法学家周鲤生指出,二战以后,“主权观念成了众矢之的,否定国家主权成为国际法方面的一种扩张主义派或世界派的指导思想。”主权观念由以往的无限性、不受制约性、不可分割性正转变为对主权可以制约和限制的普遍认可。人们普遍认为主权要受国际法义务的制约,但发展中国家则反对西方学者“主权消亡论”的观点,纷纷强调民族国家主权的不可或缺,王逸舟先生《古典主权及其制约》一文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1]王沪宁教授在《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一文中…  相似文献   

15.
1920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确立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法律制度。依据《斯约》挪威享有对斯岛陆地及其领海的主权。随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挪威作为《公约》缔约国开始主张更为广泛的海洋权利,由此引发了与缔约国之间的广泛争议。不可否认的是,挪威对斯岛的主权是基于条约义务下的有限主权,其主权来源的特殊性导致了权利行使范围的不确定,为缔约国做出合乎自己利益的解释留有余地。中国作为《斯约》的缔约国无需急于对这一问题表明态度立场,主张在《公约》框架下解决海洋纠纷,将之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是中国处理此类问题应有的一贯立场。  相似文献   

16.
54伊朗总统哈塔米2003年10月19日首次公开表示,如果伊朗发展民用核计划的权利得到保证,伊朗将考虑放弃被西方国家怀疑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提炼项目。伊朗官方通讯社第二天又报道说,伊朗政府认为伊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的条件已经成熟。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国际关注,舆论认为,伊朗政府立场的微妙变化为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埋下了伏笔。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12日,伊朗政府的态度还很强硬。当天,在美国等部分国家竭力推动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通过最后通牒式的决议,限令伊朗在10月31日前全部公开其核计划,与该机构…  相似文献   

17.
1958年,以色列在迪莫纳以"和平利用核能"项目为掩护秘密开发核武器。美国的核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转变,对核武器实施"双重标准"成为其重要的政策内涵。美国为国际防核扩散体系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促成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正式签署。  相似文献   

18.
核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潜在的受害者在核事故损害后得到迅速和有效的补偿。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促使行业内进行全球核责任制度的审查工作,虽然进展缓慢,但今后几年欧盟将宣布其新建议。同时,2015年,另一个全球核责任制度《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已经生效。当前世界现行的第三方核责任制度的审查工作不仅可以梳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的国际核责任制度,也可以在比较评估核能和非核能部门的责任制度的同时提出全球核责任制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德国退出核能利用的法律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全球反核运动,从而阐明了德国退出核能的历史渊源。进而简要介绍了核能在德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与核能利用的现状。通过分析德国政府与核电企业签署的《关于逐步退出核能利用的协议》以及2002年的《原子能法修订法》的相关条款,特别是结合了RWE公司转让发电量一案,理清了德国退出核能的立法脉络与框架。最后,文章还对德国退出核能利用的最新进展作出了述评。  相似文献   

20.
从南极条约体系演化看矿产资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领土主权和矿产资源是国际南极事务中的两个敏感问题。《南极条约》的缔结搁置了对主权问题的争议,为国际社会探讨另一个敏感的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条约体系围绕矿产资源问题演化主线的简要回顾,深入分析从《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最终过渡到协商产生《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讨论了在条约体系框架下协商成员国从分歧走向合作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就如何利用南极现有的国际共管体制和机制以有利于我国和平利用南极,得出几点原则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