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宪政、宪法的概念入手说明两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应具备的功能,从而使我们对宪政和宪法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有三种宪政理论影响中国:形式宪政论、实质宪政论和程序宪政论。通过比较,程序宪政应当最契合中国法治变革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宪政文化的创新,首先是立法文化与宪法文化的创新.宪政是动态的运行中的宪法,是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概念,但二者还是存有根本性的区别.宪政创新的主要内涵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相结合产物的创新.宪政文化以宪法文化的发育、培植、养成为前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理与一国的国情,体现了权利→←权力结构与制约宪政精神之碧华.  相似文献   

4.
本从宪政、宪法的概念入手说明两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应具备的功能,从而使我们对宪政和宪法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程序是制度化的基石,宪政程序亦是宪政的基础。实施宪政必须依从一定的程序而进行,宪政程序必须是公正、合理的,必须维护宪政的原则。程序在宪政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遵守程序是宪法合法性的前提;只有依照一定程序才能全面、正确地实施宪法原则和规范;只有设计和制订合理、公正的监督程序,宪法监督才能切实可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遵守宪政程序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宪法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宪政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宪政文化。处于一个特定文化传统的我们,在接受来自西方的宪政理念时,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合,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应该在公民中间传播宪政观念,进行普遍的宪政教育,同时,加强宪政制度的建设,以制度来推动和促进宪法文化的建构。设计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宪政文化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 ,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 ;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宪政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孙志刚案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宪政建设的迫切性,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其他国家宪政建设的经验,我国的宪政建设应从制度建设、宪政实践和宪法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制度建设是前提,宪政实践是根本,宪法文化是基础,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宪政建设从其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在探索建立新的宪政体制的过程中,中国以苏联为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宪政文化的认识,以开放的视野思考宪政模式的选择,不论是宪政理论还是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此次移植特色鲜明,对中国的宪政乃至整个法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经济法研究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阴影之下,其发言权一直由经济学家所主导。但经济学理论中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经济法在追求正义的法治之道上渐行渐远。因此,经济法应当正本清源,从法律规则衍生的线索追溯自己的本源,追溯到宪法乃至更高的自然法则,不失为一种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宪政经济正义,不仅强调对经济法进行宪政上升,而且强调对之进行正义的法理考量。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以及布坎南的一致同意原则为我们认识宪政经济正义这一概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廷在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一部临时性质的宪法大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缺少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历史比较和宪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它所蕴含的诸多英国宪政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宪法,是2004年修宪的一项重要内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与宪政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护私有财产权加快了我国宪政建设的步伐,体现了民主自由和个人自治,明确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界限,同时也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把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宪法只是实行法治的第一步,还存在很多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文化研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负面评价到正面评价的过程。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大众文化显示了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即非完全的商品性、受限制的大众性、初步的文化民主性、有限的政治性。它们构成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宪政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宪政价值诉求中的合理性。何谓合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有不同理解。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宪政的价值构造内涵,为中国实行合理化宪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清末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后,通过编辑出版宪政书籍、创办公会机关报、与当时上海较大的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相呼应、筹办法政讲习所和国会研究所等多种传播手段,积极传播宪政知识,努力进行宪政启蒙,使民众摆脱对专制社会的精神依赖,从而为开展政治运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17.
法国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自我意识与使命感极强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 ,其理想具有双重性 ,应该据此来评价其历史地位。本文在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 ,客观分析其理想行动对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国宪法的成文化与其司法审查的可能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囿于其不成文宪法传统与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司法审查一直局限于合法性审查的层面。但是,随着其宪法成文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以欧共体法、欧盟宪法、人权法以及宪政改革法等为代表的"高级法"的相继出台,使得英国司法审查由合法性审查向合宪性审查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文中作者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尝试建立新的思想范式。即以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视角,对文化的意蕴、文化分类及生态多样性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结合生态哲学的理论构架,认为不同价值取向直接造成了现代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本质区别,并且提出现代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是一次深刻的质的转型。也在这一转型中凸显出了生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实现载体是文化科技创新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本质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融合,综合了技术的创新性与文化的社会性,涉及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全部五个方面,即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经过近30年的努力,但从实际功能和效果看,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在进一步梳理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机构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