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辽宁大学外语系王晶芥川龙之介所处的年代,正是日本的大正年代。大正三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协约国的一方而坐收渔人之利,成为战胜国,使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大战期间,日本也加入到标榜民主自由的联合国一方,因...  相似文献   

2.
刘吟舟 《学术交流》2006,(4):169-172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特点鲜明,他重视题材的奇异,把这看作是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途径。《罗生门》、《地狱变》是典型之作。这构成了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的艺术特征。他关注写作技巧,精于语言的雕琢,意在产生艺术的震撼效果。他善于构筑情节,捕捉心理的瞬间变化,并在故事的结局中蕴含深刻的意义。到后期芥川龙之介在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他从奇异转向平实,仰慕在心境上于无意识中达到艺术完满的境地。从前期的奇异到后期的平实,其演化过程依然是有踪迹可查。这踪迹为我们了解作家的精神历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脍炙人口的《河童》是日本新现实主义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代表作。半个多世纪来,日本文学界每年都在他的忌辰——7月24日举行“河童祭”,借以悼念这位为日本近代文学留下许多珍品的“鬼才”作家。有名的“芥川奖”也为日本文坛培养了大批新人。本文试对芥川晚年思想...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位置,而且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1921年被鲁迅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译介高潮,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第二次译介高潮。多次翻译不仅确立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经典地位,也反映了中国译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变化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地狱图》人物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1913年芥川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15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6年发表短篇小说《鼻子》、《芋粥》和《手绢》,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芥川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1919年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芥川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既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又有现实主义的倾向。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历史小说为主,内容大多是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地狱图》1就是其中之一。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幻灭感。2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正当壮年的芥川意识到自身…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年)辞世距今已有整整70个年头了。但是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而且随着他的《罗生门》、《南京的基督》被搬上银幕,其作品的国际化倾向也日益明显。对于在《河童》中借“托克”之口提出“我死后的名声如何?”疑问的...  相似文献   

7.
在《芥川龙之介全集》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作品近二十多篇,其中完全借用《聊斋志异》的故事写出的小说有四篇,即《仙人》、《酒虫》、《落头之谈》、《仙人》。本文论述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及其选材的着眼点,写作手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 ,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生、探索人性。少年时代 ,家人的所作所为使他朦胧地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而失恋事件则使他彻底领悟到人性的利己。于是芥川龙之介以历史为舞台 ,创作了小说《罗生门》,塑造了“罗生门”下的下人形象 ,从而确立了探索人性这一芥川文学的主题。一  芥川对《罗生门》充满自信。尽管发表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反应 ,但他还是为这篇小说做了很多辩注。而且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罗生门》。芥川在《那时候的我》中对《罗生门》的创作动机曾作如下说明 …  相似文献   

9.
杜文倩 《唐都学刊》2006,22(2):145-148
1921年3月到7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试图以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获得的印象为参照,寻找对应物,追溯“中国情趣”。但当亲眼目睹到落后停滞的现实状况,原本满怀期待的芥川感到极大的失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误读,甚至轻视、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在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早期的代表作。芥川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居多,大部分取材于十一、十二世纪平安朝年间的传奇故事。《罗生门》亦属此类。小说所写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生活无着,棲身无处,在荒凉颓落的罗生门下躲避风雨。他于走投无路之时,突然发现在门楼上有个老太婆拔一个女尸的头发,想用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日本白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曾横空出世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流派——白桦派。它迸发幅射的巨大魅惑力,远远超越岛国范围,曾给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显著影响,并一直受到欧美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基恩、芝加哥大学教授艾德凡·马克列兰等)。英国与德国也都侧重介绍白桦派文学。对白桦派主将武者小路的清新之风,芥川龙之介做过最具涵盖性的评断:“为日本文坛洞开一扇天窗”、“唤起一股澎湃人心的激动。”(《当时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直以自己灿烂的文明影响着历代日本文人.这种影响在近代却变得复杂而微妙.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中国对芥川文学的影响颇具代表性.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芥川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作品中饱含了对浪漫中国幻象的向往,面对现代,他保持了一种文化回归的心态;中国访问使芥川心中的文本幻象被丑陋的真实所取代,他在停止了对古代中国叙事的同时产生了了解真实中国的欲望,他依据中国访问的经验写下了一系列具有反战、反侵略意识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夏目漱石(1867~1916)所写的长篇讽刺小说《我是猫》早已译成中文,并为我国读者所熟知了。《我是猫》既是他的处女作,又是他的代表作。凡是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无不感到它的笔锋极为犀利,讽刺极为辛辣。若把它与同时代的作品加以比较,这种感觉便会显得更加突出。当时日本文坛的视野较为狭小,文学作品的人物一般限于小市民,主题不出男女恋爱和人情纠葛,此外似乎没的可写。在这种情况下,《我是猫》采用新颍的形式,内容不仅超出一般的恋爱和人情,而且俯视丑陋的社会,嘲笑其中的污秽,就变成了崭新的创造,并引起了读者的狂喜。事实上,这样的嘲笑和讽刺不仅在于当时,而且在整个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有人认为只有后来出现的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可以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涛 《日本研究》2004,(1):94-96,F003
三岛由纪夫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有名气、也颇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西方被大量翻译,甚至超过了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他曾与川端康成一起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时至今日,国际上的“三岛由纪夫热”仍有增无减,究其原因,除了他复杂的精神结构外,更因为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内在走向。一  奠定三岛由纪夫作家地位的成名作《虚假的告白》,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只有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曾被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花田清辉赞誉为“揭开了2 0世纪文学史上的新的一页。”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在二战期间度过的畸形的青春期,弥漫着…  相似文献   

16.
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邀请,日本著名作家冈松和夫和著名文艺评论家桶谷秀昭,于五月上旬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冈松和夫曾先后获得文学界新人奖、新田次郎奖,并以小说《志贺岛》获一九七五年度芥川龙之介奖;桶谷秀昭因潜心研究二叶亭四迷、夏目漱石、中野重治而蜚声文坛,他的评论集《保田与重郎》曾获艺术选奖。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上世纪初被"五四"新文化旗手鲁迅译介到中国后,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一批进步作家,而且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尊崇和热爱。世纪之交,当中国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巨变的时期,芥川龙之介再一次受到中国学界和读者的关注,这其中的认知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南京的基督》是芥川龙之介以中国为题材的一部短篇小说,评论界一般认为此小说表现了信仰与知性的矛盾,但若从深层解读,可以发现,《南京的基督》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文本,其主旨与知性、信仰等问题并无多大关系,而是隐晦地表现了芥川对现代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反思与置疑,而这又折射出日本知识分子在传统向现代裂变过程中的“怀乡病”。  相似文献   

19.
一 1927年7月Z4日凌晨,一位曾在日本文坛享有盛名的新现实主义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他的寓所里服毒自尽,时年仅36岁。消息传出后,不仅日本的知识界和文艺界为之震惊,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迷惑不解,为什么一个非常冷静、常常冷眼旁观人生而又非常理智地解释人间世事的作家竟这样遁然离世了呢?为什么一个深受文学爱好者喜爱、还很年轻的作家竟这么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相似文献   

20.
有岛武郎的《宣言》,是受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的著名书信体小说。本文从作家精神结构与作品的关系来阐述《宣言》宣扬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文学意义,及其对日本大正时代书信体小说诞生发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