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阜  楚山 《百姓生活》2008,(1):58-60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些赞美黄山的语句,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留下的名言。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在无数赞誉黄山的辞章中,还有这样一句名言:"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嵋的清凉,黄山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
"关戏童"是潮州的巫术仪式,它通过戏神田元帅降神附体于戏童进行歌舞及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娱人功能。萧遥天《潮州戏剧音乐志》认为"关戏童"是潮剧的鼻祖,吴真《潮剧童伶制探源》主张"关戏童"是潮剧童伶制的源头;事实上,就"关戏童"的戏神田元帅和所表演"戏"的来源看,从关戏童班到潮音戏的演进之路难通。但"关戏童"作为一种具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演剧,考察其与潮剧的关系,不失为反思巫术仪式向戏剧演化路径论证的绝佳例案。  相似文献   

3.
元代历史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由夏、商、周至宋、金无一例外,全部囊括其中,尤以敷演两汉之历史为最盛。"两汉故事戏"依其主旨可分作四类:民族矛盾剧、变泰发迹剧、政治斗争剧及伦理道德剧,其繁盛与元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文人心态密不可分,与汉、元两代迥异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表达了文士乃至寻常百姓对现实的不满和社会公正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对贵州省安顺市开展安顺地戏的基本调查以后,重点以该市西秀区龙宫镇下苑村为调查点,通过对该村吴派面具雕刻传人杨正洪夫妇的访谈以及面具雕刻的演示;同时还特请该村地戏班子跳演了当地传统剧目<薛丁山征西>片段<大破锁阳城>.之后,我们广泛收集了有关安顺地戏特别是有关安顺地戏面具制作及其传承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这篇调查报告.该报告主要由屯堡文化与安顺地戏;地戏面具艺人传承及其制作工艺;地戏<薛丁山征西>片段演出纪实;结语四个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5.
"二都戏"是浙江省庆元县的一个历史剧种,其唱腔分类有三种:即京胡戏、横箫戏、毛胡戏."二都戏"的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唱程式具有明显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流传着一种极为原始粗犷的彝族傩戏——“撮泰吉”(也有译作“撮寸姐”、“撮寸己”“撮特紧”的)“撮”义是人、“泰”义是变化、“吉”义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相似文献   

7.
戏曲构成要素中,与动作有关的戏、与曲唱有关的乐是重要的因子,而前者无疑是最重要的因子。关于戏之发生,前辈学人多有考述,然诸说皆有局限。笔者从古人造字之法来探求"戏"字本原,考证"戏"字本义为"军事号令",作为"军事号令"的"戏",与后世戏曲之戏有极深的渊源;"游戏(演戏)"原指"军事号令的演练","游戏"演化为优人扮演的"优戏","戏"之内涵发生变化,标志戏曲之戏真正发生。因与军事及战争有关,"游戏(演戏)""戏"的出现当不晚于国家的建立。与军事有关的"游戏(演戏)""戏",从其产生起便与乐相关联,后来演化为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再与其他元素综合,最终演进为成熟的戏曲。  相似文献   

8.
多此一"戏"     
如今动不动就冒出一台"戏"来。许多地方办节要搞一台"戏",招商要搞一台"戏",西瓜熟了要搞一台"戏",葡萄红了要搞一台"戏"……甚至连企业也纷纷凑这个热闹。如某地一家企业的分支机构成立就搞了一台文艺节目。另有一家企业在一个产品开发五周年之际也搞了一台文艺晚会,还请来了一些"大明星"、"大歌星"。这些"戏"电视台大多都作了转播,让观众一睹了"大明星"、"大歌星"的风采。如果搞"戏"不花钱,或只花很少一点钱,则另当别论。但我总觉得其中不少是多此一"戏",或者说是一种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相似文献   

9.
傣泰民族的"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长期存在于西南泰之中,是这个族群所共有的,又是其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到思想、宗教到非宗教,"勐"的概念渗透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西南泰生活的社会实际,从这个民族群体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词的一个独特品类,"戏作"词与俳谐词有交集,但不可混为一谈,二者在雅俗、有无讽刺意味等方面有所区分;至若以带有自谦或尝试意味为特征的"戏作"词则与俳谐词并无关涉。宋代的"戏作"词有戏人、自戏和戏物等三种类型,戏人词以调笑为基底,展示朋辈友情;自戏词通常是某种情愫如叹老嗟卑、感时抚事等的一种感发;戏物词的主要作者为辛弃疾。"戏作"词从北宋中期出现以后以迄南宋后期,在词调的取用等方面由简趋繁,表现功能上亦由浅转深,从初期的多止于娱乐,到后期的娱乐、社交、抒情言志等多种功能叠加。  相似文献   

11.
以儿童形象、生活、健康、教育、游戏等为题材的"婴戏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卫生医疗信息。宋代是"婴戏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大量"婴戏画"问世。从医学审视的角度,通过"婴戏画"之特殊媒体所表达的重子意识、重视健康及教育等内涵,探讨宋政府为保证儿童健康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和儿科疾病防治体系,以及社会力量对儿童的体恤和关心。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3.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申凤梅》是小说与传记的结合,艺术与纪实的统一。就形式而言,它引入了戏曲舞台上"场"的概念,以"场"的组合结构情节。就内容而言,它以"戏"为魂,统领全书。"戏"在全书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生存密码,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戏"谈人,以人演"戏",作家在史的叙述中彰显了人的品格,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戏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山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然而贵州地戏形成的时间难以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当前,地戏形成的时间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明初说",认为地戏是明初朱元璋征服云南时,征南军士带入贵州,至今有六百年的历史传承;二是"雍乾说",认为地戏最终形成于清代的雍乾年间。然而这两种观点均存在很多的值得探究的疑点。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文化传播的基本线索等途径的综合考察发现,贵州地戏形成更为准确的时间应在明代嘉靖年间。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三国"在泰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三国文化"成为泰国人赴蜀旅游的原初动力之一,四川特别是成都因此进入了泰国人的期待视野,成为了促进川泰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成都文化旅游需要聚焦"三国文化"这一中泰两国文化共鸣点,建立"三国文化+国际标准+城市底蕴"的文化名片,用以"三国文化"为中心的成都文化彰显城市对外传播符号,助推川泰交流。  相似文献   

16.
黔地傩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典型类型有撮泰吉、傩堂戏、端公戏、阳戏、梓潼戏、庆坛、地戏、布依族面具戏等。多样化的傩文化形态在黔域的地理版图上构造出一幅条块清晰的傩文化地图,每类傩文化形态在一定区域内呈现独特性的同时又与其他类型略有融合。黔地傩文化主要有域外文化源和域内文化源两大主流。域外文化源又分为"周边文化源"和"中原文化源",域内文化源则单指"本土生发源"。  相似文献   

17.
星云 《新天地》2011,(11):32-33
段宇华、杜旭东、杜玉明是时下活跃在各类影视剧中的"丑星",他们在戏里无恶不作,戏外却是不折不扣的超级慈父。当他们遭遇孩子们叛逆的青春期时,可谓绞尽脑汁。下面,让我们领教一下"丑爸"们的育儿高招吧!  相似文献   

18.
顶着贺岁戏的招牌,"酸菜"系列繁衍派生出"麻花"、"韭菜"等专供春节消费的剧场菜。过节嘛,大家就图个热闹,隔着几排座位一惊一咋喜相逢,纷纷扯开了哗哗啦啦的食品袋,谈论着"本来这个戏是让我投资的"……不光是票房踊跃,投资艺术的有志之士也前仆后继方兴未艾的。戏演了两三幕了,环顾左右,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身经百戏的圈内人,一律嘴巴似张微  相似文献   

19.
道光以后"聊斋戏"一时大兴,这与其成功的改编方法密不可分。清代"聊斋戏"改编《聊斋志异》的主要方法有:杂糅多篇或借鉴"他山之石";强化戏剧冲突;增加底层生活气息;突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对"聊斋戏"改编方法的论析不仅有利于探讨"聊斋戏"的艺术魅力,也能给当代戏曲改编短篇小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谐就是诙谐。谐谑,是逗趣取乐,开玩笑。诗中的谐正如戏剧中的插科打诨。黄庭坚生性诙谐好谑。他说:“作诗如作杂剧”,“临了须打诨”。(《王直方诗话》引)又说:“发于呻吟调笑之声。”(《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这些主张。翻开他的诗集,可以见到他有许多“戏呈”、“戏赠”、“戏答”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