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朗是一个在世界上比较孤立的国家,尤其是伊朗所处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决定了如果伊朗核开发成功,将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中东利益构成致命打击, 所以伊朗才会面临美国以直接的军事打击相威胁、迫使其放弃核开发的危机。由于伊朗是弱小的,而且美国可以通过占据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弥补其军事打击的成本甚至获利,所以,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伊朗的核危机就等于是伊朗国家政权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计划把部署在西欧和亚洲的美军进行重新部署,“使他们能对未来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这是冷战后美国作出的最大规模军事调整之一。而早在一年多以前,美国就开始与韩国具体讨论了调整驻韩美军部署,并达成部分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美国这次对驻韩美军的军事部署调整,韩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美国亦步亦趋,“唯美是从”,开始有了自己的“保留”态度。而究其原因,则是国际形势和韩国自身实力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旧同盟与新形势不协调《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签字、生效至  相似文献   

3.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沙特的军事部署经历了前沿行动基地、主要行动基地与合作安全基地三个阶段。决定其战略部署的主要因素包括美沙共同应对伊朗拥核崛起、伊拉克安全局势的恶化和海湾地区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美国在沙特的军事基地加深了美国、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安全困境。同时,由于美沙双方在安全领域存在结构性互补关系,未来军事合作仍是美沙全方位合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6.
伊朗是阿富汗的西邻,在阿富汗有着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从美国发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后至今,伊朗在阿富汗政治和经济重建、民族和解、打击毒品走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朗反对美军在阿富汗长期存在。2014年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将大部分撤出阿富汗。伊朗会继续推动阿富汗政治、社会稳定,防止“塔利班”东山再起,参与阿富汗经济重建,但其政策也会根据地区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岳汉景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5):93-112+159-160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奉行亲美立场的伊拉克库尔德人在美国的中东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伊战后,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标志事件,2011年美军撤离伊拉克为重要节点,美国的伊拉克库尔德政策可以分撤军前和撤军后两个阶段。随着伊拉克国内安全局势的恶化、伊朗支持什叶派力量的力度加大、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沉浮和美国中东战略的收缩,美国不断调整对伊拉克库尔德政策。该政策是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是美国将其作为维护中东霸权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依托。近年来,随着伊拉克国内反美情绪的高涨、伊朗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叙利亚局势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美国根据中东局势变化和战略利益需要持续调整库尔德政策,伊拉克库尔德人仍将是美国中东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棋子。  相似文献   

9.
发展核武器虽符合伊朗致力于成为地区大国的战略逻辑,但受到国际国内压力,伊朗未必能够突破红线,军事打击伊朗难以具备足够的合情理性和合法性。伊朗核设施具有数量多、防攻击能力强等特点,其核能力趋于成熟,其民族国家建构亦比较成功,无论是定点清除,还是全面战争,均难以达到彻底解决伊核问题的目标。军事打击还可能导致石油市场崩溃和全球经济危机,并将遭到中俄等国家的强烈反对,美以不得不有所顾忌。尽管战争的可能性始终不能排除,但遏制伊朗以及提供延伸威慑已逐渐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重点,美伊关系有可能陷入长期低烈度但可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安全利益背景下,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对立时期(1996~2001年),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拒绝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其对手“北方联盟”提供军事支持,并在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从“秘密接触”到“有节制的支持”时期(2002~2020年),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遏制其影响力,伊朗为阿富汗塔利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并与后者开展了高层接触和政治磋商;第三阶段是务实合作时期(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新政权建立至今),伊朗虽未正式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双方在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存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多重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1.
传媒览要     
美国攻打伊朗代价惨重?美国《时代》周刊9月25日持续多日的伊朗核僵局不仅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也使有关国家就此展开了多次外交斡旋。这期的美国《时代》周刊以伊朗总统内贾德作为封面,并提出猜想:如果美国与伊朗开战,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将会怎样?《时代》周刊采访了华盛顿、德黑兰以及中东其他地区的数十名专家和政府官员。他们认为,针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行动将有很大的获胜几率,但是代价将十分惨重。在受访专家和官员中,没有人提出对伊朗进行地面进攻。他们认为,如果美国的目的仅是阻止伊朗核设施,那空袭将是更安全有效的打击手段。伊朗…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实情是,伊朗政府打着“维持一个稳定、亲伊朗的什叶派政府”的如意算盘,忍受着布什政府称它“从事破坏活动”的蛮横指控,耐心等待美军有朝一日无力维持而从伊拉克撤军。但布什政府不仅不领伊朗的情,反而通过增兵试图将占领无限期延续下去,并通过挑拨伊拉克内乱削弱伊拉克政府的力量,而且,套在伊朗本身头上的绳索也在越收越紧。  相似文献   

13.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14.
美国撤军伊拉克后伊朗和沙特的抗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对伊拉克安全稳定的最大挑战是地区势力的角逐,尤其是伊朗和沙特在该地区的竞争将对伊拉克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重要影响。沙特担心伊朗将利用其在伊拉克的影响来使其在美国撤军后在地区称霸。本文讨论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竞争以及该竞争对伊拉克未来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对伊拉克安全稳定的最大挑战是地区势力的角逐,尤其是伊朗和沙特在该地区的竞争将对伊拉克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重要影响。沙特担心伊朗将利用其在伊拉克的影响来使其在美国撤军后在地区称霸。本文讨论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竞争以及该竞争对伊拉克未来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亮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2):90-111+159-160
伊朗和印度都曾是殖民地国家,现同为发展中国家,各自是当代中东和南亚地区大国。由于历史文化相亲和地理相近,发展友好关系一直是两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冷战结束以来,伊朗和印度关系的发展摆脱两极格局的桎梏,在“提量”和“增质”上取得显著成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领域取得程度各异的发展或突破。2007年以来,伊印双边关系发展受阻,呈现出政治和安全合作停滞、经济和军事关系受挫的基本态势。冷战后的伊印关系与冷战时期相似,依然表现出很强的外源性和较弱的抗干扰性。受美国因素、印度中东政策等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伊印关系在未来较长时段仍将继续陷于困境而难有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叙利亚与伊朗准联盟关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18.
当欧洲威胁对伊朗采取惩罚性行动时,伊朗发布了具有挑衅意味的警告。伊朗与西方的斗争由此展开,而布什政府内部也长期争论不休。美国表示将采取制裁行动,英国则紧随其后。制裁包括禁止伊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3月20日10时30分左右,美军从部署在红海和海湾的战舰和潜艇上,总共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4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同时有数架F—117A隐形战斗机向巴格达目标投下了精确制导炸弹。这一天,美国策划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倒萨之战”正式打响。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打击,这是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行径。对此,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表示反对。其中,来自法国、德国等北约欧洲盟国的反对声音尤其令人关注。战争打响后,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说,法国政府对这场战争深表忧虑,并…  相似文献   

20.
后冷战时代核均势下的大国竞争集中在经济较量上,美国误判了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质,未意识到这种挑战是经济上的而非军事上的.美国在全球过度军事干预,与国内经济衰落和金融危机一道,促使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急剧走向式微.由于力量衰退,美国被迫实施战略收缩,以大国协作方式维持霸权不坠.中东政策调整是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一个缩影.奥巴马执政后,美国中东政策的可能调整包括:重塑中东均势以减轻战略重负;默认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通过接触政策缓和美伊矛盾;接受欧盟、俄罗斯、中国在中东的建设性作用.但美国不会放弃单极霸权宿求,战略收缩只是其权宜之计,因此难以逃脱在全球与中东影响力下降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