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 办学特色的科学内涵,并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并从办学定位、学科专业 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培育高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存在办学理念不明确、资源整合乏力、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培育特色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构建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  相似文献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国家强力推动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日增,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提出了诸多要求,此类院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支撑,着力培育办学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建设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凸显地方性、区域性、共生性、应用性基本特性,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服务力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战略转型,差异发展,首先要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动因,其次是深刻认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全面了解其发展的内部状况,切实把握改革发展方向,第三制定好适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理论指导,注重实践探索,走特色办学之路、协调发展之路、互动发展之路和人才强校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建本科院校求生存,求发展,惟有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培育特色学科专业,靠特色取胜。如何把握自身实际,明晰办学指导思想,抓住区域经济特点,依托学科,不懈努力,发展特色专业,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存和发展模式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办学特色,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扩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应确立办学理念特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体现社会服务特色,构建内部管理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特色.同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特色创建的实践中,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建本科院校是国家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创造型人才进行了不懈努力,已成为推动高等院校向更高的、更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前进的重要力量,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做出很大贡献。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工作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急需创建一个全新的、高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学生事务工作模式,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8.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恰当确定学校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学科和专业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狠抓学校管理,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才能办出特色,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对接受质量可靠、特色鲜明、水平到位的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走出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200多所,其中大部分为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市域新建本科院校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它们的战略发展需要。在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市域新建本科院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对比,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当前,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体系、走产学研合作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公选课教学改革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师资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质量不高、教学资源配置偏低等突出现象。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新建本科院校要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对其公选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建设、严格督导考核制度等不失为改革的方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绩效对推动地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育与引进、制定科研团队的考核机制、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等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日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联合培养方向过于分散,培养规模较小、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等。通过建立对口部门的互访交流机制,实行双重管理有助于克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生态道德教育是工业革命后逐渐兴起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内容包括生态价值观的涵育,绿色消费观的培育,生态国情常识的知育以及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村支部委员会干部要带头践行生态道德活动,依靠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生态道德教育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转变,抓住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同时培育农民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提而西部各族人民的环境素质至关重要,对促进西部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积极意义;环境教育必须既基于当今世界环境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我国东部的经验与教训,又基于西部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人们生活生产的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既面向未来.又因地制宜;既弘扬良风美俗,又合理地移风易俗,明确目的,细化目标,建立制度体系,如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养成的目标应符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别于生态德育,生态道德素质重在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应重点关注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陶冶大学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以最终规范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技能大赛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及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深刻论述,做到以赛促教,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实施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关心教师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反映了施秉县教师生活质量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影响教师工作成绩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等主要因素,并就此作出了几点结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医高等人才培养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探讨目前中医高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了时代对高等中医人才的要求 ,提出了中医高等人才的中医基础必须扎实、中医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中医教学的实践环节应大力加强等意见 ,并提出了应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认为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系到今后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 ,也可以说关系到中医教育 ,甚至中医事业的前途  相似文献   

20.
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治理高校结构失衡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来讲,形势的发展使转型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