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陈治平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1993年我国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是...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近6年来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有34万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信况1996年全区乡村实有劳动力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71万人,增长77%。1996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重)为34.7%,比1990年上升1.5个百分点。晋中地区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90.8%,199O年下降为66.8%,…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到2003年底,全区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共计17.86万人,比1995年底增加8.26万人,其中转到第二产业的15.2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85.3%;转移到第三产业的2.6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4.7%.在转移的地域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我省农村非农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到1989年底,我省农村非农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及流人城镇的居民已超过700万人.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9.47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则分别上升5.07、4.40个百分点.自1988年底国家开始实施财政金融双紧,压缩基建投资,清理农村劳动力等措施后,我省近年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大量回归农业.  相似文献   

5.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广东省统计局钟剑虹第一产业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个问题是研究三次产业劳动力之间相互转移情况的重点。为了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问第二、三产业转移情况,特提出如下指标:设△AL代表各年新增加的农村社会劳动者人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绵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替代农村劳动力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增长同农村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7.
上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及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本市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一部分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但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形成了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整个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时也很难全部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市统计局农调队对本市6个区县、60个镇、600农户、1988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本文就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为逐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的压力作一些探索,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更好服务。  相似文献   

8.
一、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城市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从业时间、从业结构、从业地域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其表现是:1.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明显。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1996年全区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牧业人数达9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11.4%;全区农村牧区兼营或经营工业、建筑业、效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各业的户数为24.7万户,占7.9%,按收入主要来源看,非农业户…  相似文献   

10.
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乡村实有从业人员116385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3.9%,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的演化人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影响了农业扩大规模经营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农民人均收入低下,消费水平难以提高,造成二、三产业和城市经济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小城镇大量过剩劳动力没创造出应有的价值,使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不够,以农民…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就业状况基本判断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农村非农产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村的就业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农村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机遇和挑战并存。I.改革开放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格局变动深刻。近二十年来,浙江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型走向多元化。统计资料表明,1970年的浙江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仅为28.9万人,到改革前夕的1978年,是164.3万人。而随着改革开放,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二、三产业的劳动就业已达993.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动力。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经济转移,他们所得到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第一产业走向二、三产业,向生产与生活的深层次转移。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的有效配合,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山区县的情况来看,谋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还比较困难。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内部消化机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仍是解决剩余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内部消化问题的提出(一)内部消化潜力较大。农业劳动力的过剩是相对的,是…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二、三产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程度相对放慢 ,同时由于农村新生劳动力的不断涌现 ,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是下个世纪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有关资料 ,对萧山市 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一、转移的现状1.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变动。从这十年的情况看 :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统计资料表明 ,1999年…  相似文献   

16.
杜爽  朱敏 《浙江统计》2008,(11):43-44
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是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几年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区)的2400户农户中7570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4%,扣除当年返回农业的部分,净转移所占比重为5.7%。若按此推算,全省当年由农村转向农业外以及外出就业的约有1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转移速度减缓,初显周期性回落态势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统计》2002,(3):17-18
一、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从1979年至1985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步阶段。由于农村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也由生产队转变为家庭。在强大的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85年内蒙古的非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7.3%上升到8.5%。虽然非农业劳动力增长幅度不大,但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获得了巨大增长,其中非农产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所指非农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等大农业以外的产业,即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非农产业增长在农户收入增长中已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是巨大的,1980-1993年,人均纯收入从219.ZI元增加到1745.94元,几乎翻了三番,其中多数来自非农产业的增长(见表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表一单位:元19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