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缺乏沟通 ,是造成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有关这个问题观念上的比较分析 ,对如何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均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因研究领域的分野,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气候问题呈现出明显迥异的“面相”.因此,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气候变化命题的研究应秉持自身独特的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3.
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存在着模糊性,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了。社会科学是否也存在着模糊性呢?随着人们分析社会问题的需要和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的多元化,逐步认识到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存在着模糊性的问题。一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被证明大量地存在着模糊性,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常常要用模糊的方法。在历史科学领域就存在着模糊性。中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争论了半个世纪,至今未见分晓。西周封建说,有他的道理;春秋、战国、秦统一、西汉、南北朝等说法也未必无道理。这些说  相似文献   

4.
1、社会科学数学化的趋势随着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控制论、系统论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不但需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大量地应用数学工具揭示复杂社会过程的量的方面,研究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的量的规律姓,而且也为社会科学运用数学手段提供了可能。把电子计算机和各种数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就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和质量。在一些领域和问题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社会生活过程,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获得了“实验”手段。2.社会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当代任何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所具有的高度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而且要求把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总结成为一个创  相似文献   

5.
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移植到社会科学中,社会科学的成果也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两大科学研究方法日趋一致性。本文探讨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并介绍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提高科学教育水平 ,改进科学教育质量 ,除了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去寻找方法之外 ,也可以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作为借鉴 ,改变科学教育的品质和机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相互交叉渗透 ,对各自发展都会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 ,取得了长足进展。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借助自然科学方法 ,有了新的生命力 ,发生了重大变化 ,也使得新的学科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7.
交叉学科是不同知识体系的渗透与融合,其研究理路对当代各学科的知识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以及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学科之间所进行的交叉研究,往往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新的生长点。交叉学科研究不仅存在着深刻的认识论基础和彼此不同的认识论倾向,而且也存在着复杂的方法论问题。学术交叉的力量在于,它可以促进知识生产,并使学术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作者为我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召开的“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撰写的论文。文章指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有五个特点:(1)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愈益普遍,社会科学首先是经济科学出现了数学化、模型化、精密化的趋势;(2)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广泛为社会科学所接受,并产生了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3)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技术、生产、管理方面的相互结合;(4)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的渗透也在发展中,(5)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日趋强烈。文章就此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一种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各学科和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本文着力探讨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中国科学主义发展过程中“科学方法万能”这一核心特征,指出了其不合理的一面,并就其现实意义即对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管理科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提出全新的管理概念——管要讲理(Managing According to Reason,简称MR)。管是指领导、计划、组织和控制,理是指被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管理新概念是管和理两大要素的集成。新的管理(MR)科学研究对象是管和理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新的管理(MR)科学是传统的管理学和哲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集成。笔者认为,管要依靠权力,理要依靠科学,新的管理(MR)是权力和科学两大要素的集成,权力是管理(MR)的保证,科学是管理(MR)的根据,两者不能缺一,21世纪是新的管理(MR)世纪。  相似文献   

12.
刘冠军 《东方论坛》2007,3(4):21-27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是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现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自然科学是父,单纯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实践论》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结合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典型事例 ,从认识的发展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二个方面 ,阐述了《实践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本身就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的有机统一.它所客观固有的这一内在本质,既决定了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必须实行哲学社会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并举、并重,又决定了培育、提高先进主体生产力,必须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和才能与自然科学素质和才能的并举、并重.只有同时坚持这两个并举、并重,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始终履行的“重要职责”和"第一要务”,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即单一的自然科学技术观的片面性,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阐述了人的现实活动机制--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考察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提出全面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门类构成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并未忽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过程,也是社会过程.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留下了大量应用空间.社会科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体现其生产力价值.完善社会科学的研究体系(制),注重社会技术研究,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重组,搞好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循证实践这种基于自然科学逻辑的研究方法,不仅在医学上影响颇大,而且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实践研究领域,特别是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以证据为中心的循证实践研究方式.本文回顾了循证实践的学术渊源及其意义,梳理了目前国外与国内循证实践类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最后分析了循证实践在中国发展的困难与挑战.希望以此促进循证实践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普及和共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理论家们只在一个狭隘的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框架内探索科学问题。所谓科学,就是对对象化了的客观部分的系统描述、解释,这样的知识应该具备客观性和普遍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的“控制”目的服务,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思索完全被排斥在科学的范围之外。社会工作对这样的科学观提出了挑战,它要求真正的科学必须是“事实的真”与“伦理的善”的完美结合。所以,狭隘的科学观必须扩大,必须向人类关于人性的知识领域开放。  相似文献   

19.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