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决休谟怀疑论留下的难题,康德殚精竭智,寻找先天的使知识可能的先验路径。他先验地阐释知识的感性形式条件(时间和空间)和知性的形式条件(范畴),逻辑地确认了先天要素经验使用的客观有效性,从而回答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知识学总问题。康德先验阐释知识形式条件的意义由此凸现:现象整体作为知识的对象,是按照人所具有的知识形式条件的先验要求而可能的。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上,康德主张主体是主导,它统摄客体并加工客体。惟其如此,先验地为知识奠基才有其可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的“先验阐明”,撇开了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跳到了力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时间的先验阐明的这一实际的缺位表明其时间观在“形式框架”的理解和作为“能力”的理解之间的冲突,它处于传统空间化的时间向力学化、能动化的时间的过渡中。由此切入到康德的时间图型,揭示出时间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在构成知识方面比空间具有更加深刻的本源作用,它与创造性的想像力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最后援引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佐证和阐发了康德时间观中的这一具有重要的生存论和本体论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不同,在人际交往中的时间观念(如时间顺序排列、时间取向、遵守时间的态度)和空间观念(如对体距的认识、对个人领地的态度等)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交往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自觉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识流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文章主要从时间、空间等方面分析了意识流小说中时空跳跃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受到人们密切关注的时间和空间是自然观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将这对范畴引入社会领域,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自然时空概念,而且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适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7.
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探讨与现代物理学时空观念比照,试图揭示时间空间化在使存在之为存在中的作用,以及现代物理学时空观念所蕴涵的当代意义,并想说明:现代科学技术作为遮蔽的解蔽,本身孕育着拯救的升起.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中的时空概念与类型范畴——评吉登斯的时空概念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概念已经不是哲学的特殊品,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核心问题.在社会学的研究层面上,吉登斯的时空类型能够深刻地描述和解释现代生活的时空特性.实际上,吉登斯的独特时空概念和类型分析途径具有自身的理念前提和逻辑基础.他不仅从哲学角度批判和吸取合理的成分,而且另辟蹊径构思自身的时空解释体系.在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时空理论阐释方面,吉登斯的时空概念和类型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时空其他特质的疏忽点. 相似文献
9.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向我们指出:时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关于时间的整个先验论证意在表明:时间是现象的必然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指明:在康德那儿,时间意味着感性和知性的相互限制以及二者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康德哲学的悖论是一种看的条件与两种存在之间的矛盾。康德始终坚持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没有直观条件的对象是不存在的。但对于物自体,康德只是说它不可认识,并没有否认它的存在;而且充分肯定了它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功能和作用。物自体是存在的,但却没有相应的直观条件;因为康德只有一种看的条件,即感性直观。只有感性直观构成的现象界才是存在的,概念、范畴也只有通过感性直观才能产生关于事物的真知识。物自体存在着,但却又在感性直观条件之外;这直接违反了康德自己坚持的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面对这一矛盾,康德同样始终纠缠于两种存在、两种对象之间的矛盾悖论,却忽略了对直观条件本身的批判,而这刚好启示出人的另一种看,即现象学式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从意志本体角度对康德哲学所采取的批判历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实际上,通过叔本华的批判去认识康德,我们会获得更为清晰、更为本质的理解。作为基础性研究,本文从忠实原著、准确理解的角度出发,以述为主,辅之以评,力求对叔本华的批判作出客观、公正的介绍与评判。同时,本文还试图将叔本华与后现代主义诸思想家相沟通,从而凸显出叔本华哲学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克服人们长期以来对叔本华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3.
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为宗旨,经验论着力向外求索其研究的对象,一切必须通过经验的证实才能确认;而唯理论则把对象牢牢地限制在意识之内,强调对象的内在性,凡现存在的均要经过理性的审视。但是,我们决不可以就此得出以下的结论,即经验论都是唯物论者,而唯理论则皆为唯心主义。事实上经验论的最后发展则出现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而唯理论也不尽是唯心主义。这里的关键是"对象性"问题,即内在的对象与外在的对象在何种意义上确立的问题。黑格尔在破除了康德的"界限"之后,沿着理性的道路在其演进中找到了对象的"客观内容"和"实在性",并将"对象性存在"在主观世界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马克思新世界观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传统纸质期刊的市场开始急剧大幅下滑。无论对于纸质出版物本身,还是其从业人员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厘清时代发展下的纸质编辑的转型问题,重构数字化时代编辑的身份和地位,以平台化的思维找到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布兰顿的理性主义路线,塞拉斯和麦克道尔试图保留并重塑经验主义的遗产,即在抛弃直接“所予”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知识的经验基础。但塞拉斯和麦克道尔的经验主义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理论方案,因为他们对经验基础的理解存在着关键分歧,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们对康德的解读和对直观的理解上。塞拉斯认为直观必须和感觉印象明确区分开来,概念运作必须止步于直观,无法进一步向前延伸至感觉印象。而麦克道尔则认为,概念能力的自发性运作可以在直观中越过塞拉斯式的感觉印象,更远地延伸至世界本身。这些分歧不但隐含着匹兹堡学派内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推进线索,还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在世界中”和“将世界纳入视野”这两幅极为不同的经验主义图景。 相似文献
16.
17.
哥德尔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全面研究胡塞尔,主要集中在其观念直观的方法上面,并从中得出积极的结论:概念是可以感知的。对胡塞尔主张的观念直观,原则上至少可以从三个现象学角度出发来考察: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意向活动中的立义材料,意向活动中的立义形式。在哥德尔的相关研究中,这三个角度都或轻或重地有所触及,而且以他的方式得到描述。哥德尔对他的这些研究结果始终保持沉默,这当然有他自己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张世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探讨古典小说叙事的时间和空间特点。提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真实的历史时间里讲述似史非史的故事,把“历史性”当作小说叙事的最高目的。《金瓶梅》与《红楼梦》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时间作为小说故事的时间框架。古典小说叙事的历史时间和自然时间带规律性的现象是都呈现出时间循环的特点,表现出浓重的悲剧意识。在空间观念上,讲史小说以地域空间作为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土地社稷江山的中华意识和霸业意识。人情小说以园林空间作为小说叙事空间的构架,追求一种园林艺趣 相似文献
19.
赵海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3):15-17,55
冯友兰负的方法是其哲学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部分,他认为,只有通过负的方法才能达到哲学的顶点。进而,他认为康德在其哲学中也不自觉地使用了负的方法,如物自体不可知。而在康德看来,物自体不可知,原因在于人类没有智性直观能力。冯友兰则认为,物自体虽不能通过认知方式把握,但可以通过直觉、体悟的方式来达到。我们认为,冯友兰负的方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哲学"内在超越"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郭沫若研究应当突破那种空疏的思想文化概念 ,更加重视我们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努力与作家本人的感受沟通起来。“超越于时空之上的绝对自由”这就是青年郭沫若对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的理解 ,是他居于狂飙突进时期对于人生的一种基本感受方式。他自信自己真正领悟和掌控了生命 ,能够永远居于时代发展的颠峰 ,永远充当历史的弄潮儿。正是这样的感受方式给了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动人的艺术创造力 ,但也因此而使其陷入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当中。对比郭沫若与鲁迅的感受方式 ,将给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世界以启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