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世界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演变趋势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状况。城乡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二元(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结构)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因此,农村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逐渐弱化以致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现阶段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性,认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当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现行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弊端;认知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农村经济相较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资金保障上还存在着某些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涌流城市引起乡村劳动力匮乏。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五个必须"入手: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必须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必须积极探索构建民间参与机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供销网络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有配套的"供"与"销"流通网络平台,供销社工作的核心是"供"与"销",它既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者,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受益者。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供销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及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销网络同样应肩负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应该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以"新网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开门办社、开放办社为发展理念,大力构建农村流通网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农"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对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业化、城市化、德国巴伐利亚试验、城乡一体化和股田制等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提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是通过改革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的战略目标依据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要破解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难题,寻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及其实现路径,首先必须清楚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主要矛盾。从现有研究的观点来看,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产业问题,认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了,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轨中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转轨中的城乡互动可以理解为城乡资源的互动与融合,工农互促表现为产业链条的紧密联系,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转轨中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共进的过程,应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把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其可行性路径包括:足够重视小城镇的连接功能,以集约提升连接的效率;工业集群推动农村工业化;大工业支持与农业自身升级的互动;在城乡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工、农、服务业的融合,以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演变道路,而是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一是1840—1948年从传统农业解体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漫长演变阶段;二是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分割和强化阶段;三是1978—1991年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并逐步转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四是1992年之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面对新的四元结构,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内部一体化、农村内部一体化,即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同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集聚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论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差距的本质是城乡居民的"人"的发展机会与发展能力的差异;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产生,既与农业产业的天然弱势地位有关,又与市场机制的"失灵"相关,更与一国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制度相关;要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必须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制度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十八大报告中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阐述,将城乡发展一体化定义为城乡在共享发展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城乡产品、人力、资金等高度互补与交流,实现城乡的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并据此从城乡发展基础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现代化程度,城市对农村带动程度三个层面构建出一套含有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及44个三级指标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与Delphi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各级指标权重,得出各指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程度。最后建议未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与城市需求的吻合度,着力通过扩大城市需求来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distinctive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ir economic and migration outcom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trickle down” development works best in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while reducing out-migration; but it requires a strong urban economy and sufficient investment. Rural household enterprise requires little government investment while boosting rural development; but it increases rural out-migration and, without a sound urban industrial base, is difficult to sustain in the long run. Rural collective industrialization achieves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and out-migration.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rur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expansion. The challenge should not be how to restrict but how to channel migration and capital flow.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工业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了经济体制的转换;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代价相当大,尤其是这些年来在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忽视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形成了沉重的生态负债,农村工业化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面临的国土、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客观地说,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资源高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造成农村工业严重环境污染的原因包括:理论研究的盲点与导向的片面性、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布局分散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工业刺余反哺农业的产物.我国原有的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应进一步明确新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职责,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机制和高效的基金运行机制,重点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 (乡 )集聚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 ,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 ,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中国农民最重要的土地权利之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出现了宅基地闲置和宅基地私下流转的矛盾并存现象。因我国现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监管混乱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农民权益受损。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既要考虑既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也要利于农民权益的保护,包括改革流转过程中的取得、登记制度,应重点把握具体流转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种限制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不利于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因此,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法律层面上适时放开对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严格限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本文围绕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从经济全球化(WTO)中的农业现代化、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中国农村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和改革农村教育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构想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迎来了'第二个飞跃',即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农村合作经济、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