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宪法为核心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制建设,一方面要使全部法律文件、各项法律活动都具有合宪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文件来使宪法中有关改革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因此,新宪法颁布以前的法律、法令和法规都必须符合现行宪法的精神,否则就应予  相似文献   

2.
商法是企业法的学说,是近30年引起广泛争议的一个论题。文章从对企业概念的梳理入手,详细介绍了企业概念在经济学和法学领域的不同表象。并分析了为什么出现此种不同的认识的基本理论依据,即在经济学领域,仅仅把企业理解为一组契约,不具有实体地位;在民法学领域,企业已生成为权利客体;发展到商法视域,企业更是成长为权利主体,这就是商法是企业法之认识的基本来源。但是,目前,商法调整对象还无法实现从商人到企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确认其不同的法律地位,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证案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律地位的确认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对改革成果的肯定;二是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三是从法律上宣告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合作制企业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城市逐渐兴起。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①为此,弄清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地位是一个亟待...  相似文献   

5.
横向经济联合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是对原有封闭式的、纵向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正以强大的生命力迅猛发展,及时探讨和解决横向经济联合体的法律地位问题,这对于运用经济法制促进和保障横向经济联合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谓横向经济联合体的法律地位,就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经济联合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就企业自身来说,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但或许尚未用法律语言表述:一是通过公司制、股份化等途径明晰企业的财产权(所有权),二是造就一个专门经营、管理企业的经理阶层,两者分别代表着企业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对前者经济学界乃至法学界都已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后者在前一阶段讨论中的被忽视,似乎可以说明人们并未将企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将其作为投入、产出的简单机械,殊不知在其中“人”的要素起了不可替代、不可取消的作用。毕竟公司的独立法人…  相似文献   

7.
改革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基本的是经济和政治两大领域,即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变迁过程实质上是其法律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实践过程;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捍卫不仅呼唤相关的民事、经济、行政与刑事立法保护,而且也期待独立公正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9.
企业合并控制的法律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合并进行控制是各国反垄断法的核心问题,但应注意平衡公平与效益、政府干预与自由竞争的矛盾及反垄断与规模经济、反垄断与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工业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体主意识是改革的主导观念。这种观念,将支配劳动者的实践活动,产生人们所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意识应是通过改革,使企业的职工群众成为企业的主人,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信赖感和进取心,主动地搞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这也是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时间虽然只有六年多,但成绩是很大的。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有些是从无到有,有些是从小到大,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其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在加强我国经济实力、恢复和发展重要的建设项目、促进生产、扩大出口、活跃国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加劳动就业、培养涉外经济工作干部和技术力量以及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几年来的事实说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国务院提出,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以至第八个五年计划前期,要少建新的企业,投资的重点应放在现有企业和现有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关系经济全局的重点项目还是要上一些,但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人民日报》1984年9月9日和14日新华社报道)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方针。在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将推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转移到现代化基础上来,使我国长期以来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的状况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不能混同于经济制度。从理论上说,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的经济表现形式,而经济体制主要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国家)和特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有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决策及其实施)的一系列机制、组织的集合体。这两者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研究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是大家一致赞同的。但是,社会学应怎样为四化服务?它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怎样?人们的认识和回答并不一致。不少同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学家的事,社会学研究不必去参与和过问。这里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外,也涉及到一些认识问题,如对社会学一些基本理论的看法问题。为了使社会学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也为了使社会学自身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我认为弄清社会学研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14大召开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化体系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渐进式改革到全面整体推进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达到定型化和成熟化的阶段.我们已经总结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样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和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给削弱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国行政体制到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反映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亿万人民的探索和创新的事业。它正以其生动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显示着唯物辩证法真理的光辉。一、经济模式: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8.
公司始于十七世纪的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广泛流行于西欧各国。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有两方面的经济作用:1)公司可以汇集大量的资金。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个别资本家已无法经营。但是,“如果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个别资本大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承当得起铁路建筑这样的事业以后,才开始建筑铁路,世界今天恐怕也还会没有铁路。但集中通过股份公  相似文献   

19.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国家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抓住时机,争取经济再上新台阶,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综观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方位开放阶段,经济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理论又有了新的突破,即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走向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特别是"八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向,对于中国的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向,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政策的择定.因此,研究和分析90年代中国经济政策该如何进行选择,是一项急迫而又重要的任务.一、关于当前经济政策择定中的现实出发点的几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