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识时务     
意思是认不清当前形势和时代潮流。有时也用它来表示不知趣。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子孙。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被大臣操在手里,汉朝面临着灭亡的局势。刘备就东奔西走,四处忙碌,想找一个地方做为根据地,以拯救汉朝。有人告诉刘备,不妨去找一位很有学问的隐士司马徽,请教一些问题。于是,刘备很快地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一反过去不愿参与世务的态度,对刘备说:“我早就知道你的大名,你东奔西走的,怎么还没有找到好的根据地呢?”刘备说“:大概是我的运气不好吧!”司马徽说:“不对,那是你弄错了!”刘备说“:怎么会呢?”司马徽说“:…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2):15-16
刘备即皇帝位不到一个月,就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蜀汉大臣包括赵云在内,都出面谏阻,唯独诸葛亮不表态、不谏阻,原因何在?根据魏侍中刘晔的议论,推断诸葛亮不谏阻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自知与刘备的关系,不如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亲密,"疏不间亲",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自己如持反对意见,必然引起刘备不满;二是刘备东征是向群臣显示"威武自强",表明刘备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这就使诸葛亮为避免阻碍刘备展示"威武自强"之心态,而不敢谏阻,也不敢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达洲 《可乐》2008,(9):3-3
勇冠三军的张飞爱在大哥刘备面前耍点小孩子脾气。刘备三顾茅庐刚请出孔明,曹操就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他的驻地新野。刘备急与关羽、张飞商量迎敌对策。张飞烦大哥总将"我得孔明,如鱼得水"这句话挂在嘴边,斗气道:"哥哥何不使‘水’去?"  相似文献   

4.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督朱灵、路招等人邀击北上的袁术。刘备在袁术退走后,杀徐州刺史车胄并占据下邳等城,这样他就摆脱了曹操的控制。曹操之所以派刘备去邀击袁术,应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袁术投奔袁绍后增强后者的力量,并且选择刘备出面有助于避免他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提前爆发,再加上他仅认识到刘备与袁术有夙怨而低估了刘备与袁绍合作的可能性。刘备公开反曹后获得了袁绍支持,这会加剧袁、曹双方的对立。曹操亲自率军往攻刘备,后者往袁谭处求救,但未果。守下邳的关羽等降曹,而刘备再失徐州。此后刘备与曹操再未有任何合作或妥协,一直坚持反曹。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初出茅庐 ,随刘备于新野 ,魏军进犯 ,刘备问退兵之策 ,诸葛亮说 :“主公有多大胆 ,亮就有多少计谋。”刘备赋于诸葛亮统领大权 ,挫败了多于自己数倍的魏军 ,赢得了发展的机会。此事为后世佳传。倘若刘备不把权力交出 ,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用的 ,能力没有表现出来就等于没有能力。可见能力源于信任。刘备和诸葛亮的这段佳传对现代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也是同样受用的。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 ,长期的实践工作使他们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而这些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似乎屡试不爽 ,因此一些管理者养成了对下属存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6.
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政权存续时期可称为"后刘备时代"。以刘备精神内化作为政治动力、以"兴复汉室"作为政治旗帜,体现了"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基本特征。刘备去世后给蜀汉政权留下了沉重的政治遗产。鉴于刘备在认识和实践上对于规划先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政权的蜀汉政权开辟道路的最高战略纲领——《隆中对》的理性考量不足,成为蜀汉政权衰势命运走向的直接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刘备     
刘备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深为曹操所忌服。曹操曾从容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①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四分五裂,天下生灵,肝脑涂地。刘备以一个匹夫之身,忧天下苍生之不幸,发愿“兴复汉室”,救民于倒悬。虽然他的理想半道夭折,未能实现统一的大志,但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几经危难,坚忍不拔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为结束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全面述评刘备一生的功过是非,仅对刘备为何半道崩殂,以及他建立蜀汉政权的历史贡献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爱哭善哭的刘备《三国演义》的作者较好地运用了“哭”来表现刘备的性格和人格。刘备以哭著称。《三国演义》大约写了十次之多。第一、二次是见到赵云,因爱其才,未能为用,分别之际,牵手而位。第三次是因张飞为失刘备眷属,愧不欲生,拔剑自刎之际,被刘备夺下剑来,掷...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这位青年时代栖身于山林的“村夫”,竟能在刘备拜访他的短暂时刻里筹划出一个统一中国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不但倾倒了刘备,激发了这位汉室苗嫡图谋霸业的雄心活力,就是在今天,我们还为这一对策的远见喝采不已。诸葛亮由此取得了刘备的信赖,成为主宰刘备集团的中坚人物,而刘备死后,他实际是蜀汉政权的最高驾驭者。  相似文献   

10.
提起刘备,不少人会想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等一类俗语,对他也算汉末三国时期一位英雄人物,颇不以为然.不过,习俗的成见并不等于历史科学的评价.刘备的确是一位驰骋于汉末群雄中的人杰,并有“天下英雄”的美称。  相似文献   

11.
刘备、诸葛亮关系考冯文广一问题的提出刘备、诸葛亮的关系,历来似乎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共识,这种共识一般产生于对于以下历史事实的自然推导:第一,史载,公元207年,刘备三次赴隆中拜访诸葛亮。亮所呈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集团争衡天下的总策略。备亮一见如故,...  相似文献   

12.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个歌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的生动而又得体的概括。作者确实抓住“哭”这一细节,写活了刘备。在《三国演义》前85回里,作者描写刘备的哭就有近20处之多,里面有真情的哭.有虚曲的哭,也有狡诈的哭。作品通过刘备一次又一次的哭.逐渐地丰满了这个形象。可以说.刘备的哭,哭出了性格,哭活了人物。  相似文献   

14.
成都是刘备一生中最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福地、风水宝地。自取成都后,刘备的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本文论述了刘备从取成都、称帝成都再到入葬成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论刘备的知人待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势单力薄的刘备能从汉末群雄纷争中崭露头角,建立蜀汉王朝,善于用人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刘备的知人待士很有特点,与乃祖刘邦相较,刘备也更能尊重士人。  相似文献   

16.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相似文献   

17.
凭何共患难     
达洲 《可乐》2008,(10):3-3
朋友是矛盾的统一体: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利为友。成功总与患难相伴。在三国君主中,数刘备最不易,所历患难最多,张飞怒鞭督邮,刘备被迫弃官亡命。由此开始,为寻立锥之地,他四处投靠,仰人鼻息;屡次遭人追袈,几番抛妻弃子逃  相似文献   

18.
〕“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这是几乎人人尽知的一句歇后语,而本文则认为,如果深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征和此事的前因后果,此说则不能成立,进而认为刘备身上体现出来的主要是仁德宽厚、忠诚信义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刘备形象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在历史上,刘备是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被描绘得软弱无力。赤壁之战,打主力战的是他,却被搁在一边,让孔明、周瑜操纵全局;他行军作战,任由孔明摆布,活象傀儡!有的认为:刘备只不过是“仁君”的抽象,是个类型化的人物,缺乏个人的特性,他的形象是多么苍白!读者之所以喜欢他,并非这个形象有什么艺术魅力,而是被暴君暴政压在底层的、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人民的愿望的反映,他们希望有这样的仁君出现,使能摆脱其悲惨的处境。  相似文献   

20.
千里走单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无不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喝彩。“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讲的是:公元200年,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战败与结义弟兄关羽,张飞走散。关羽保护着刘备妻子等家小,被曹操军马包围在一座山头上。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降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