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出现新情况,表现出新特点,需要构建"以体制引领学风、以德育端正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教风带动学风、以队伍支撑学风、以学术激活学风、以文化滋养学风、以典型示范学风、以考评激励学风、以助学保障学风"的,各方协调、全员参与、师生互动、保障有力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来保证高校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心人的问题,形成了丰富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关于人的社会性、现实性和主体性的论述,对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如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风和学风建设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教风、学风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民办高校要以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形成"双核互动"机制,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为议题,论述了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及其作用,同时通过对现今在高等院校存在的种种学习风气不正、学习氛围不浓等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措施及方法。文章指出,搞好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二是要严格教学管理,树立良好学风;三是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树立良好学风提供思想保障;四是要进一步实施教学管理改革,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为己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儒家的为己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 ,一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 ,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 ,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 ;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 ,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 ;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 ,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其现代意义体现为 :第一 ,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 ,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二 ,对于引导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 ,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提升民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第三 ,对于端正学风教风 ,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把学风问题摆在“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位置,提倡实事求是,为党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石;邓小平同志对学风问题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上去认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贯穿了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江泽民同志以创新为灵魂,确定了我们党端正学风“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学风的论述,既具有共性和继承的一脉相承关系,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阎树群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书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学风”的最终成果 ,在对党的学风建设的历程和经验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了党的三代领袖的学风思想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重要学术价值和强烈现实意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学风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 ,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多年来学风建设的丰富经验。该书以党的学风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 ,采取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系统地探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学风的理论与实践 …  相似文献   

8.
洁志  金笛 《东岳论丛》2003,24(1):16-18
改革开放以来 ,总的看 ,我国社会科学界学风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 ,目前不良学风在社科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遏制学术界不良学风的滋生蔓延 ,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建设学风优良的社会科学队伍 ;必须建立健全学术研究法规政策 ;必须积极开展健康严肃的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9.
高继文 《晋阳学刊》2022,(2):142-144
阎树群教授所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学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思想的历程、宝贵经验和阶段性特征予以全面深入阐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创造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有独到见解。该书以严肃端正的学风研究党的学风思想,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领域、推出新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学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狠抓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者作风和学术风气建设为主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学风建设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心理契约精神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契合度,探讨了心理契约对高校大学生学生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了构建高校大学生建设心理契约的策略,促进心理契约精神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班集体建设,尤其是一年级的班风、学风建设非常重要,是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在长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大学班集体建设的规律,将班集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加强班集体建设。对班集体建设由浅入深地研究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浅入深理解和实践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是不懈追求、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理念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医学教育强国,是医学院校的神圣使命。全面改革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学风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教学研究为平台。  相似文献   

14.
彭军 《云梦学刊》2011,32(5):126-128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高校教学过程中重视和谐教育思想在的应用,对老师、学生、教育体制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方式、课堂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等角度提出了和谐教育思想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指出 :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主要是 :增强体质 ,为人民健康服务 ;勇攀高峰 ,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 ;美化生活、陶冶情操 ,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发扬运动员精神 ,树立良好体育道德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存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总体偏弱、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管理体系专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社团文化特色化是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一些规律性特点,是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健康发展的必然举措,必将在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晓蕊 《学术探索》2011,(5):141-144
苏霍姆林斯基的师德观主要包括:一是要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二是爱岗敬业。他的师德观启示我国当前师德建设:选拔教师时要提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教师拥有创造性研究和充实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营造良好的教师集体合作、协作氛围,促进教师间合作、沟通和互助;鼓励教师阅读,养成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更新师德观,不能鼓吹神化的师德,而应该是更切合教师实际的师德观。  相似文献   

18.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着诸如教育环境孤立、教育方式的模式化、教育内容的悲情化、教育阶段的非连贯化以及教育行为的单向化等误区。加强感恩文化建设、破除感恩教育的窠臼、尊重个性化差异、构建快乐感恩教育模式等,是走出感恩教育误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学风建设是高校各项教育教学指标的衡量标准。如果一所高校没有一个良好的学风,那么就不用谈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优良的学风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优良的学风是提升学校整体环境,创设高校文明教学的基础。特别是现阶段的社会思潮的涌入,在高校重视学风建设尤为重要。研究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和方法,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素养。通过教育实践,以大学英语学科建设为平台,分析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在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试行对高校师范生培养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满足《标准》要求,很多高校都对师范生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本文在研究《标准》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三所部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生改革前后的培养方案,发现《标准》对它们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分类影响较大。建议各校在制定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时深入研究《标准》,统一理解,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促使学科建设更加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