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文化、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整合过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和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是把这些因素孤立来考察的,但将人格和文化联系起来的调节--缓和模型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快乐平衡)的影响是泛文化的,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调节着主观幸福感的两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文化也缓和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的一种积极体验."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政府加强和推进基层民主和经济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大学生村官一方面选择了与众多留在都市的毕业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责难与质疑,在国内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研究通过总体幸福感量表(GSWB)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简式量表(EPQ-RSC),并结合深度访谈,对连云港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和非村官就业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结果发现:(1)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与非村官就业生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村官以外向稳定型人格为主.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3)外倾的和情绪稳定的大学生村官个体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4)理科专业较文科专业村官的主观幸福感高;(5)收入差距并未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调查并探讨了海员人格、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婚、本科学历及25岁以下的海员幸福感最高,幸福感与人格和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学历、婚姻和寻求工具性支持等因素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创造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既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更要把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探讨闽南女性人格特征及其与应对倾向及幸福感的关系。在福建、河南地区随机选取18周岁以上的女性1268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闽南女性具有宜人性、独立性、审美性和敏感性人格特点,生活幸福感指数最高。闽南城市女性人格特点更鲜明,农村女性积极应对倾向和幸福感也显著好于城市女性。18~25岁闽南女人格安稳性及46岁以上闽南女性的独立性人格和积极应对倾向都低于其他年龄段,36~45岁的女性敏感性、积极应对倾向和幸福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格的独立性、敏感性和积极应对倾向对闽南女性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解释率为36.7%。闽南文化及风俗对女性人格特征、积极应对倾向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析生态人格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道德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生态人格.与其他道德人格相比较,生态人格具有自身突出的特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统一,生态智慧与生态体验的统一,生态尺度与心态尺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维度。现今建设幸福工程的主流思路,更多的着眼于改善客观维度,而主观维度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等客观维度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主宰着幸福,而主观维度尤其是人格却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遗憾的是,主观维度的幸福效应长期以来受到低估。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幸福教育,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幸福教育非同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异化教育,旨在让人们获得判断幸福、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人格特征与金钱态度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可以考察金钱态度是否能够中介人格特征的作用。采用金钱态度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397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格特征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系数显著,加入金钱态度后,人格特征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金钱态度中只有维持—保留和不信任两个指标对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人格特征能够预测总体幸福感和金钱态度,而人格特征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会部分的被金钱态度所中介。  相似文献   

9.
袁梅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40-42
在解读教师职业幸福感内涵的基础上,对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了实然分析,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表现:一是情绪衰竭;二是行为失调;三是自我效能感低,甚至无效能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主观感受不公平。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一是角色冲突;二是"保健因素"缺乏;三是自身素质缺陷。重点阐述了教师幸福感的应然思考:解决角色冲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采用多元激励,对教师实行柔性管理;努力提升自我,培养健康人格。寻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可能途径,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幸福。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幸福感指数量表等,调查南京市三所高校236名大学生,考察其内外倾、神经质(情绪性)、精神质这人格三维度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人格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1)内外倾人格特质受生源地(成长环境)的影响显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多偏外向;(2)学习压力与神经质维度之间相关极其显著,学习压力越大,情绪越不易稳定;(3)不同层次大学生神经质(N)维度间差异显著;(4)健康状况自评不同者在内外倾、神经质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5)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等未对人格各维度产生显著影响;(6)大学生的外倾性与幸福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总体幸福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神经质(N)得分与幸福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总体幸福感得分之间呈中等程度明显负相关。可见,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