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建立在以强调思想意识主体性为核心的对话哲学基础之上。复调小说理论只是他的思想对话理论在文艺学中的一种延伸。过于强烈的理性介入使巴赫金曲解了陀氏小说。忽视作家自我内部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小说人物心灵构成的多元性,造成其复调理论的片面性。巴赫金的理论建构,是社会历史批判意识与敏锐艺术感受力相碰撞的结果,这形成了其复调小说理论的复调性:在敞开思想的同时遮蔽心灵。它的深刻启示在于,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接受”,都需要展开心灵世界的丰富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文艺学理论,90年代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巴赫金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诗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打破了作者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角色设定.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对我国现当代小说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其实,巴赫金的有关复调理论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复调艺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复调"是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正好契合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入手,揭示该小说所具有的复调特征,进而发掘其丰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留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在角色塑造、场景铺设、叙事结构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被巴赫金称为"多声部"现象的复调特征。凭借这些复调特征,小说为我们更详实地了解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卢卡奇和巴赫金对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以小说理论为载体,思考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于卢卡奇与巴赫金而言,小说理论是对现实的回应,一方面二者理论的不同源自他们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差异,另一方面现实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二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建构方式,卢卡奇哲学地做诗学,他的小说理论以既定的哲学观念为方法,其小说理论贯穿着总体性思想;巴赫金诗学地做哲学,他不是将小说装入一个哲学的框架中,而是通过小说的文本阐释建构了自身的哲学体系,挖掘了诗学具有的哲学潜力。小说在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野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卢卡奇以认识论哲学建构了诗学认识论;而巴赫金的诗学则具有存在论的哲学内涵。小说理论在他们是回应现实社会的方式,理论建构中投射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关怀,但从对小说理论研究的影响来说,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因为具有存在论的内涵影响更大,对现实的介入性也更深。  相似文献   

9.
曾军 《人文杂志》2003,(4):103-110
巴赫金接受与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巴赫金在中国的接受首先是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的形象被意外地引入的 ;另一方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翻译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对中国的陀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之成为陀氏研究绕不开的问题 ,陀氏研究者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采取了“延续性接受”的方式。不仅如此 ,巴赫金的接受以及其对中国陀氏研究的影响也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论话语走出“别、车、杜”产生了潜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43-150+161
理论之树也可以常青。世界人文学界对巴赫金的发现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国际“巴赫金学”历经四十载风云,巴赫金理论的思想魅力仍不减当年。俄、英、德诸国“巴赫金学”专家仍在对巴赫金理论进行深耕。不论是对巴赫金之于叙事学的贡献所做的学术史梳理,抑或对“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的关系所做的学理性重审,还是从理论建构风格来看巴赫金“对话论”的文化哲学品位,甚或将“对话论”作为人文科学推重的一种理念,也作为人文科学适用的一种方法,这些探讨都在表明:“超语言学视界”与“多声部对话”路径,已然成为以多元文化互识互动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人文学者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1.
王素英 《理论界》2012,(9):114-11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其篇幅较长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对话与复调性,小说在叙述中所具有的对位结构及双声性符合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概念范定。文章以她后期出版的小说《在海湾》为例,从对位与双声性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解读其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美国作家福克纳小说中的复调特征,通过对福克纳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认为其小说的复调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对话性和主体性中。作者一方面用细致同时隐晦的写作手法揭示美国当时孤寂荒诞,期盼得到救赎却无人可相依的普遍心理现象,并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立场,同时又赋予了小说以崭新的解读层面。  相似文献   

13.
曾军 《河北学刊》2004,24(1):158-163
钱中文在中国的巴赫金接受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个案.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巴赫金接受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他有着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强烈愿望.本文沿着钱中文接受巴赫金的历史线索,描述了他对复调小说理论由接受到对话的倡导过程,借此展开巴赫金接受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复杂层面,剖析其中的接受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析了巴赫金以对话为核心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以及巴赫金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深远影响,认为巴赫金关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宏观又微观,结合了“历史与美学的思考”。巴赫金对文学本文作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的重要发展。巴赫金理论主要包括:复调、语言杂多、狂欢化现象;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主体性建构;言谈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话主义不仅是对转型期文化的不确定、未完成性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思索、把握当代文化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16.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首优美的悲剧长诗。它不仅具有较深刻的哲学含义,作者新颖的叙事手法更使这部作品在真实与想象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作品中所体现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不同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合奏的艺术世界。用复调理论对这部作品再进行解读,既丰富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思维,也拓展了巴赫金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流亡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如今已蜚声整个世界文坛.昆德拉藉以引起评论界撼动的,除了其作品内容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及强烈的哲学批判意味外,更多的恐怕仍是他对小说叙事形式上的革新.复调,作为昆氏小说的架构与叙述模式,同幽默的风格与语言特色一起构成昆氏小说文体革命的主要内容.结合昆氏的小说创作与理论阐析,我们可窥知到他关于复调性艺术思维的真谛,归结出他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并进而缕分其小说叙述上选用复调原型的诸种动因.笔者认为,对于与昆德拉有着诸多相似的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昆氏的不少识见与创作倾向更有着某些不可多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军 《人文杂志》2005,(2):94-100
中国巴赫金接受已走过了二十年的里程。在这二十年中 ,中国的巴赫金接受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并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巴赫金接受以复调的形式获得了它多元化的样态 ,它们分别是 :2 0世纪 5 0 -70年代开始的中国巴赫金接受前史、80年代初开始的以现实主义诗学为特征的正面接受的开端、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从形式主义美学角度的接受和 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诗学维度的加入。从复调到狂欢 ,中国对巴赫金的兴趣在于其理论激发了对克服专制主义的强烈冲动。巴赫金的理论话语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中扮演了解放话语和建设话语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是在对以洪堡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展开双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在规避个人主观主义忽视社会性和抽象客观主义仅仅关注体系性的局限后,巴赫金主张以现实生活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导致了语言哲学最为关注的意义观的转型。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的建构,其意义在于重建了语言与主体、语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实现了主体性和历史性这种“被压抑者”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20.
支宇 《天府新论》2004,(4):F003-F003
巴赫金是2 0世纪人类文化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文论家和文化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广袤而充满传奇色彩。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境况下,巴赫金长时间不为人知。随着思想的解禁和时代的变迁,巴赫金的著述才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个思想领域和思想潮流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巴赫金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巨大。巴赫金的基本理论立场和重要批评术语,如“复调小说”、“对话理论”、“狂欢化”、“时空体”、“叙事理论”等等成为理论界、评论界最常用的概念。根据曾军的统计,从1982年到2 0 0 1年,我国已发表专题论文70余篇,出版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