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讲到新的技术革命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这种说法传到我国,有的同志也在说:“现在是信息社会”。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现在西方国家到底是不是“信息社会”呢?西方学者这样说的目的何在呢?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概念是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任何一个科学的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即它的内容和范围。“社会”这个概念,当然也不例外。社会是指人类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是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特定形态存在着;每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要科学地区分不同国家、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是什么社会,就要依据这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决不能  相似文献   

2.
一、 “社会”概念的现有规定及其适用范围 什么叫社会?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写道:“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简言之,社会就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体。不难发现,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实际上只相当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概念。但是,罗森塔尔等人在编写《简明哲学辞典》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各种专业学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兴旺发达,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术性社团的社会作用,加强和完善学术性社团的建设,有必要将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3页)可见社会是基于一定生产关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历史的分期与关于“直接社会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从马克思本人的最基本的观点展开:“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第31页)同时“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面所谓“‘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总和,而不是把占主导地们的生产关系跟过去旧生产关系的残余以及未来生产关系的萌芽拚凑在一起。”(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实质上是说,经济基础就是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就是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相应的,所谓上层建筑,也必然是单一的,即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上述观点,长期以来已成定论。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却为我们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本文所引文字,凡不注明出处者,均引自十三大报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私人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理论,对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构成和非公有制经济等基本问题作了重新认识。依据生产力标准,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发展一定阶段首先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或“资本本主义尾巴”。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的交往概念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由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与生产力、分工、生产方式、实践等重要范畴直接相关,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共产主义理论密不可分;并且,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两条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都与马克思对社会交往概念的理解有着内在联系.所以说,社会交往理论本身就构成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各地编写的哲学教科书中,关于经济基础的定义多表述为:“经济基础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对这一流行的观点,笔者几年来一直表示异议。我认为,把经济基础定义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有以下四点不妥之处: 第一,难以同马克思的论述一致。马克思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马克思说的是“这些”生产关系,而不是“这一”或“某一”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这里显然没有局限于一种生产关系。 第二,难以同客观现实相符合。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社会现实存在的生产关系都不是纯粹的—种,也并非所有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消极、反动的,其中有的往往有某种程度的积极作用,因而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 第三,不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如果把经济基础仅仅看作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我国的现实来说,就容易把占统治地位以外的其他现实存在的生产关系或成分(如某些个体经济)不管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这段话里,马克思讲“生产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是“同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家庭则是指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提供有规律的性控制、劳动力的再生产、经济协作、情感的满足以及重要的保障等多种功能。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并由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相互依…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  相似文献   

12.
应当以政治和经济統一的观点来进行经济史的分期赵德馨同志提出: “整个社会經济史应以生产方式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根据(标准)”。“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是一門专史,它的对象是社会經济整体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統一的发展过程,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該离开阶級斗爭、民族斗爭和其他社会現象,但是它的主要內容和任务是叙述和分析經济发展过程的。这是它和近代通史的主要区别。从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的分期标准,应当是国民經济变化的重要表現,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准是有区別的。”我基本上同意以上观点,这一分期的基本观  相似文献   

13.
青年概念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年”是处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社会群体和热情奔放、探索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锋队。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大抵是十四岁至二十九岁的年轻人。“青年”的属概念是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论的“青年”概念正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年轻人的科学抽象,决不是那种抽去了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人”的概念。我们在给“青年”下定义时指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青年,是为了使青年能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去认识与改造社会。如果我们离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改造,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青年和谋求青年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我国人口发展中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人口发展过程中也有个数量和质量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就是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交替过程。社会人口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矛盾运动。 人口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现实社会,就是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口组成的统一体。但人口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实体,也象其它具体事物一样,具有多种质的规定性。如马克思所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具体的社会人口,就它的社会性方面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就是它的阶级性。离开阶级划分,人口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就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方面看,人口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合体等。我们正是从后面这种意义上来考察人口数量和质量的。 所谓人口数量,通常是指它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即人口绝对数和人口密度。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多少,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史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和中国通史有密切关系。经济史可以有自己经济范围内的分期标准,但属于五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类型的分期,不能也不应和通史两样。因此,中国通史关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划分问题,经济史也认为是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应该重视和应该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史学界对古史分期问题,又展开了争论,关键集中于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九期杨宽同志在“论西周时代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中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认为西周还是和殷代一样,主导的生产关系是奴隶制,奴隶主贵族及其国家奴役着大批的生产奴隶,但由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有较多地区原始‘村社’残余形式被保存下来,被奴隶主及其国家利用,改变为奴役和剥削单位,使农民实质上奴隶化,和生产奴隶受到相同的奴役和压迫。”我的看法和杨宽同志不同,认为西周和殷代不一样,西周不是奴隶社会。我所根据的材料是极普通的,且属于常识范围,看法是一般传统的看法。这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提出来和杨宽同志商榷。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有些同志对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认为经济基础是由“全社会范围内各成员间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那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的”。这就是说,经济基础是由全社会的所有生产关系构成的。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的思想。主张经济基础包括社会上一切生产关系的同志,都引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来作为自己论述的佐证。这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实践标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是为了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当实践标准表现为社会历史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和结果时,它就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人类一切其它社会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类生产活动的前提和结果都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所谓生产力标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评价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合理,最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19.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20.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原则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论者颇多,观点也不一,而且不同的阶级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都不一样。封建史家评价的标准基本上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和对“昏君奸佞”的贬斥。资产阶级史学家依据的也只是对所谓的英雄人物的赞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应是看他是否推动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趋势中,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历史上的人物,其言行或思想只要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就该肯定;反之,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就该否定。关于这一正确评价标准,在我国当代史学界是早已得到一致认同了的。不过,历史上的人物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对他们每一个人进行具体的评价,单用一个正确标准去套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历史人物并不象“1+1=2”的数学运算那么简单。因此,要想做到既全面、又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必须坚持一些最基本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