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试图寻找经济学的哲学背景,作者所定义的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分别为边沁的功利主义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国家观。然后论述了目前经济学中功利主义泛滥的现状,以及国家主义对此所作出的努力。最后说明中国经济学的选择,应该是以道德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叶倾城 《东西南北》2009,(11):65-65
有一位受尽创伤的女友在南欧旅行,吉普赛老妇人要给她算命,说:来,让我帮你诅咒你的敌人与情敌。她头上,血橘正静静开着小白花。她一惊:难道恨意,这么明显地写在自己脸上?  相似文献   

3.
世界主义将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关怀的终极单元。世界主义伦理观则以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为基础,但在仍然具有无政府特征的当代国际政治中难以适用,必须有所依托。相较于以国家利益为终极出发点的外交,国际法是实现世界主义理想的现实路径。国际法追求个体以及人类的自由、发展和道德理想,与世界主义深度契合,也反映并试图规范现实的政治与经济世界。而唯有在世界主义范式下,适时引入自然法,国际法才能彻底摆脱作为大国外交工具的嫌疑,从应然的角度寻求解决全球性问题、服务于人类整体的国际法规范,迎来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畅 《社会》2023,43(2):123-149
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移民国家,族群关系研究是帕克“人类生态学”的主题。在社会形态继替的自然过程中,帕克看到旧大陆停滞在竞争、冲突的初级阶段,因而将适应、同化寄希望于发生在美国生境的高潮阶段。然而,同化的终极理想总是遥不可及,共生的混杂状态才是既定的社会事实。吊诡的是,帕克对此并不感到不可忍受,因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帕克始终对少数族裔抱持一种同情,这成就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社会想象。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仅仅围绕自然经济组织起来的生态秩序,缺少培育共识的熟悉土壤。从五湖四海来到新大陆的移民,源自不同的种族世系,他们习惯于生活在经济上彼此依存、情感上相互隔离的共生关系之中。假如中国城市中的移民没有成为患有“流浪癖”的“陌生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家”,才让他们身处异乡流动而不流浪。  相似文献   

5.
世界主义这个古老观念为人们思考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关系、引导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活提供了思想资源。本文旨在说明,如果人们坚持对道德和正义的忠诚,对整个人类的忠诚,并且正确地看待文化、国家以及认同,那么,世界主义与地方性忠诚(如爱国主义)、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认同并不必然处于冲突之中,相反是相互促进的。一种动态、开放的世界主义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全球背景,而只有在公平的全球背景下,我们才能合理地认识、维持以及追求地方性忠诚、文化多样性以及认同。  相似文献   

6.
何健 《社会》2012,32(5):80-101
在全球化时代,曾经作为个体或集体认同主要支配模式的宗教和民族主义,似乎已构不成为现代社会政治认同和公民权的牢固基础。因此,在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涂尔干有关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关系的思考尤为必要。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中蕴含着两大基本主题即“社会如何可能”和“社会学如何可能”,它们又融入于其一生所专注的“根据实证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之研究中。从整体上观照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问题并基于现代社会中人性神圣性的社会事实,能够从方法论和实质性问题思考的交汇层面充分揭示现代社会团结的基础。按照涂尔干的思想,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厘清法团和公民国家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关键在于阐明有关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蕴含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无论是其资本主义批判还是共产主义建构,都始终贯穿着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统一。从思想史上厘清各种世界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独特品质。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世界主义思潮,批驳各种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借鉴左翼世界主义的合理内涵,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境遇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杨荣进 《东西南北》2012,(16):20-21
美国人常说,冷战日寸期他们对苏联核弹的恐惧要大于上帝的审判。不过从1991年12月25日开始,那样的感觉似乎消失了。他们不再那么心惊胆颤地收看对手的电视演说,不再绞尽脑汁地修筑私人核掩体,也不再担心世界会瞬间毁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战后日本思想家南原繁的哲学理念为公共哲学的基础,从"深层和平"与"友爱世界主义"两个角度探讨了现代关于和平的公共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也是作者基于社群主义思想对和平的公共哲学进行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郑琪 《浙江学刊》2012,(3):188-192
很多国内的学者把卡尔·施米特的政治理论界定为政治神学.本文主要从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一书出发,通过阐释他的“敌人”与“人性”这两个核心概念,提出一种与国内学界的解读不同、但或许更为恰当的理解角度.本文的结论是,施米特对政治的理解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刘拥华 《社会》2013,33(1):75-112
涂尔干是民族主义者还是世界主义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涂尔干有关道德论述的脉络当中去。涂尔干对于“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格”的论断,决定了在他的分析当中,不同的群体具有等级差异性,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无疑被赋予了优先地位。如果我们必须回到民族国家来阐述道德的形成,这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在民族国家内部实现世界主义,这是一种鲜明的自由民族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学是一个以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在20世纪80~90年代形成于日本.它关注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认为一个统一的"全球社会"或"地球社会"尚未形成,并自觉地与"全球社会学"相区别.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相互交叉的方面:国际关系社会学研究、国际社会研究和地域研究.关于民族性、民族主义和移民社会的理论构成了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主要论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 ,对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有关论点作了评述。与此同时 ,文章还涉及到后实证主义、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4.
吕付华 《社会理论》2008,(1):274-312
卢曼(Niklas Luhmann)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继韦伯之后德国最具创造性的社会学家(Luhmann,1982:xxxvii),他著述丰富、论域广阔,其研究涉及社会学基本理论、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风险社会学、伦理社会学及婚姻家庭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从其思想的体系结构上看,卢曼建构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理论体系;从其思想的问题意识而言,  相似文献   

15.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近年来 ,“社会资本”概念的讨论范围已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会网络中嵌入的资源 ,而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某一社群拥有的社会网络、信任和规范等社会资本情况。本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回顾 ,并对目前社会资本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瑛 《社会》2006,26(5):1-56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结果,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效率.社会资本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理性人理念,是企业协作的重要支撑.社会资本对企业协作的调节是一种非正式调节,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所以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来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最终达到一种共赢的协作.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阐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加哥学派中的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于揭示了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方面:社会问题是通过个人和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过程,通过重要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界定而实现的。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界定的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制度化。由于社会互动的形式,内容、力度不同,诸多社会问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的性质、动因和治理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社会抗争的社会学研究更多地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对社会抗争的结构性影响;社会抗争的法学研究更多地从公民(主体)出发,研究公民权利维护和救济以及国家对社会抗争的法治;社会抗争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从国家和政府(制度)出发,以抗争政治学为理论范式,关注社会抗争的性质和治理。本文分析了社会抗争研究的三种理论路径,希望社会抗争治理研究上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