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在国内的译介出版始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经了沉寂期、转折期和"门罗热"的繁荣时期,其特征由早期作品简单译介、作品和评论研究并重到小说集的集中出版及评论研究的百花齐放.对门罗在中国译介传播的研究,会对国内门罗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整体上呈现门罗研究的发展态势,推动门罗在中国的研究和译介出版.  相似文献   

2.
文学译介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和翻译界曾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其中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民文学》英语版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官方发行英语文学杂志对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以铁凝《春风夜》为案例,分析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外展现当代中国女性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並非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值得赞赏,更不是所有他们的作品都值得拜读。但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W.戈尔丁的成名之作《蝇王》却以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的象征手法,在当代英国文学的如林之作中异军突起,赢得了自己的读者和声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80年代末已经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关注,90年代起其作品开始向欧洲、东亚、中东诸国广泛传播、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被译介、影响范围最广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新世纪以来,莫言作品的传播版图不断开拓、引发“莫言效应”、“莫言旋风”的同时,进一步赢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本文综述莫言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历程,莫言的文学传播路线图或能为其他中国作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1876—1916)是中国介绍较多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五十部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1903年发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瑞典皇家文学院198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其长篇小说《蝇王》(1955)蜚声文坛。戈尔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他的家喻户晓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在我们阅读伦敦和戈尔丁的《野性的呼唤》与《蝇王》时,可以发现,尽管这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他们各自的社会经历和创作意图等等都不相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谭恩美,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自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谭恩美的研究持续不断,但是对谭氏作品的译本进行系统翻译研究的工作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谭氏作品的译介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评述的先例,本文拟对谭恩美作品在中国大陆包括台湾地区的译介及其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回顾,包括考察译介数目、出版社、译者、译介特点及接受情况,勾勒谭恩美在中国的译介图谱,进而探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宽研究视界,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对莱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诉求中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莱辛被译介进中国.在当时读者眼里,她是一个进步的共产主义者.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21世纪初莱辛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成为该阶段研究的热点.综观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其研究明显体现出自己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少数在国内外都享有高知名度的作家,而美国又是其作品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国家。余华在美国的译介研究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接受的重要代表。美国对余华的译介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并达到高潮,呈现出译本数量多且形式多样、译介途径多元化、译介载体权威性、传播时间久、译本间隔时间短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及余华作品在美国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西渐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混沌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它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新了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深受混沌学的影响,他曾多次在采访中谈及混沌,并将混沌理论贯穿于创作实践。戈尔丁的作品从技巧到主题,都呈现了混沌中“无序”与“秩序”的交错运行,打破了逻辑同一、因果相随的科学一致性,带来了因个体与整体内构相交而产生的非线性变化,呈现了一个开放、多元、复杂的宇宙,提供了人类认知自我、解释世界及展望未来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蝇王》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最具影响的代表作。戈尔丁在谈到他创作《蝇王》的动机时说:“人是堕落的,被原罪死死缠住。他的本性是罪恶的,他的处境是危险的。我接受神学观点,同时也承认这些观点的陈旧;不过陈旧的东西往往代表真理;而真理一旦成为狂热的信条,便不仅仅是真理了。我四处寻找能够表达这一主题的便利形式,结果发现理想的形式就是孩子们的玩耍。……于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一位翻译理论家《苍蝇王》译文选段的评论与改译说明 ,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只起导向作用 ,并不能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甚至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使翻译理论家识别译文的优劣。拿出好译作 ,重要的在于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根底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犹太裔美国作家艾·辛格的文学作品研究后发现,其所有作品都是由意第绪语翻译至英语,继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与中国文学的对比下得出结论,翻译对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翻译事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世界文学可谓是整个外国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诺贝尔文学奖则充分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显示了20世纪文学的实绩。文学在20世纪呈现出某些发展演变特征:文学的"多元趋向"和"本位回归",而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无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世纪世界文学的演变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威廉·戈尔丁代表作小说<蝇王>自出版就受到广泛阅读和激烈争论,其中小说女性缺场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关注.传统女性主义批评视之为男性主义经典,戈尔丁被冠以男性至上主义者.但是,从<蝇王>的立意构思、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写作特征,以及从戈尔丁的家庭背景和他其余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行新的思考,可知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及其诗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20世纪上半叶的史实进行清理,进一步以由其译介所引发的中国诗人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将探讨的焦点置于诗语、诗情、想象与自然观之上,一一检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如何从最初的仿效、移植到批判、创造性转化的发展历程,重点发掘它们二者关系背后所指涉的多面向度,对于当今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知识谱系或关键词必然牵涉文学叙事的"权力"和它的实施步骤。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文学史并不是由中性材料堆垛成的一长串文学事实,而是文学叙事权力全面渗透、控制着的场域。权力诉诸文学有多种表现方式:文学社团和办刊、翻译、文学批评和论争、作家创作对读者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 ,《三部曲》是作者获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从社会层面和哲学思辨层面探讨处于历史文化转型期下的《三部曲》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11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国人的诺贝尔奖梦。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使得莫言的大部分作品得以在美国出版。试图以安德烈&#183;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操纵改写理论为框架,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因素在英文本《师傅越来越幽默》出版和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文在系统爬梳日本明治时代著名作家尾崎红叶作品在中国译介现状的同时,从文学批评的视域出发,考察了中国学界对尾崎红叶文学的研究历史与批评现状。尾崎红叶文学自传播至中国已逾百年,通过评述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一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对于拓宽尾崎红叶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准确地阐释尾崎红叶文学价值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耀明 《南都学坛》2011,31(1):74-77
西汉文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反映现实生活和展现时代风貌是西汉文学创作与理论的主要特点。其二,强调文艺创作中的感情因素是西汉文学思想的鲜明特色。其三,辩证总结艺术规律和作家创作是西汉文学批评的值得注意之处。其四,初步区分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是西汉文学观念演进的显著标志。其五,主张文艺革新和批评贵古贱今是西汉文学见解的可贵之处。其六,以儒家经典为标准来立论是西汉文学观点的突出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